龙袍是不会洗的,但也不是穿一次就扔的。众所周知,龙袍是九五之尊的威严,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在黄袍上绘九条龙傍身,又有五彩祥瑞围绕烘托,并绣有各种寓意吉祥、色彩艳丽的纹饰图案。
龙袍用料珍贵,工艺讲究选用最好的缂丝料,使用金线绣成,运用当时最高级的技术技法。有的龙袍还使用了小米珠,珊瑚珠,孔雀羽等种种不适合清洗的奇珍异宝。
而我们都知道的是,衣服对于清洗是一个坎,很多衣服并不是穿破的,而是洗的次数多洗破的。每一次清洗都是对于衣物的一次损害。
最华丽、最雍贵的设计都铺设到了龙袍,而这些美丽的东西又普遍复杂脆弱。所以,龙袍怎么能进行清洗呢?
龙袍不清洗,但并不是穿一次就扔我们用三个理由进行解答:
第一,一件龙袍穿的次数很少。
以我们所常见的清朝为例,皇帝的所有服饰基本上分为三个类别礼服、吉服、便服。
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便服就是常服,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
而龙袍,是皇帝在吉庆宴会、朝见臣属的时候穿的礼服,也是我们常常见到的帝王朝服。
所以皇帝出了上朝或是其他重大活动时穿着龙袍,其他时间多是穿便服。皇帝的服饰多达几十种,而龙袍穿的次数与时间并不久,所以不必清洗。
第二,皇宫干净,龙袍不脏。
皇宫没有尘土飞扬,宫女太监勤于打扫。且众人彬彬有礼,举手投足间全是礼仪,所以并不会弄脏龙袍。
第三,龙袍珍贵,造价极高。
史料记载,织造一件龙袍,需用绣匠608工,绣洋金工285工,画匠26工,每件制作成本是1000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14.189385万元。
其实据记载所传,大多数龙袍都不会被穿第二次,它们都规规矩矩的躺在了收纳间里。而至于皇帝的常服,多的皇帝都穿不了,更别提清洗了。
会扔吗?当然不会。既是扔了,也没人敢捡,因为私藏龙袍是死罪。注:皇帝的龙袍上都绣有九条进龙,胸前、背后各一,左右两肩各一,前后膝盖处各二,还有一条绣在衣襟里面。
为什么要将一条龙绣在里襟呢?
因为九是奇数,很难在布局上做到均衡对称,于是,将一龙绣在里襟。这样,龙袍的实际龙纹不少于九条,而且在正面或背面看又都是五条(两肩之龙前后都能看到),正好与九五之数吻合。
在古代,龙袍作为“九五之尊”的象征,是帝王专用服装。
早在周代,就已出现画有“升降二龙”的服装,这种服装的形制为上衣下裳,龙纹一般绣在上衣。当时这种服装不叫“龙袍”,而叫“衮服”“皇裳”或“龙衣”,寓意天子受命于天。
秦汉以后,帝王参加祭祀典礼的礼服一律不用龙纹,因此,这一阶段并不存在龙袍。
隋唐帝王的冕服在形制上依旧保留上衣下裳的特点,在上衣上绣龙纹,但也不称“龙袍”。
元明之后,帝王袍服上绣龙纹的现象增多,明代皇帝穿着常服前后及两肩各缀金盘龙,但这种袍服仍不称龙袍。
直到清朝,“龙袍”这一专用服装的名称才被确定下来,并被列入冠服制度:
“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棉、袷、纱、裘,各惟其时《清史稿》”按照清朝礼仪,皇帝龙袍属于吉服范畴,只在一般的庆典活动中穿,比如过节、吉礼、军礼活动。在登基、大婚、祭祀天地时,皇帝所穿的礼服上虽绣有龙纹,但只能称朝服,不能称龙袍。皇帝穿龙袍时,需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
关于龙袍会不会清洗的问题,在正史文献里面没有找到确切的记载,但可以推断不会洗,理由有二:
第一,珍贵得不能洗。龙袍做工精细,用料讲究,连刺绣与纺织的工艺都是精益求精,完全是一寸锦一寸金。龙袍之上,列着许多弯曲线条,还立有山石宝物。按照常理,这么珍贵的衣服,别说水的浸泡与搓洗,就是平日的保养都要慎之又慎。
曹雪芹家有一次送龙袍去皇宫,因为走的是水路,加上天气湿热,等雍正穿上时竟然掉色。雍正因此还呵斥曹家,曹家无奈之下只好走陆路。
古代有没有干洗,黄袍如果在水里用手搓两下,断线、掉色的概率比较大,损坏龙袍,那可是要依法论处的。即使在现代,许多名贵的衣服,都没法用常规方式清洗。
第二,没有洗的必要。皇帝平时都是穿常服,穿龙袍的次数比较少,只在出席特定仪式的场合才会穿。仪式结束后,马上就会换上其他衣服。
龙袍一般密封于樟木衣柜,与所有的配件一起挂起来,还有专人“呵护”,极少与外界接触。再加上宫廷的灰尘比较少,龙袍也不容弄脏。
龙袍虽然做工比较难,但是一个皇帝可不止一件龙袍,在春夏秋冬四级分别还会对应穿夹、纱、棉、裘不同龙袍。在普通人眼里,龙袍是珍贵的,但皇帝坐拥天下,价值尺度肯定是不一样的,也许龙袍在他心目中,就如同常人眼里的一次性袜子。
精细而“脆弱”的衣服,不容易弄脏,穿得次数少,俨然就是一件艺术品,与天价普洱一路货色,不是用来“泡”的,而是拿来“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