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皇帝的龙袍会洗吗?真的是穿一次就扔掉吗?

皇帝的龙袍会洗吗?真的是穿一次就扔掉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333 更新时间:2024/1/25 0:42:02

龙袍是不会洗的,但也不是穿一次就扔的。众所周知,龙袍是九五之尊的威严,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在黄袍上绘九条龙傍身,又有五彩祥瑞围绕烘托,并绣有各种寓意吉祥、色彩艳丽的纹饰图案。

龙袍用料珍贵,工艺讲究选用最好的缂丝料,使用金线绣成,运用当时最高级的技术技法。有的龙袍还使用了小米珠,珊瑚珠,孔雀羽等种种不适合清洗的奇珍异宝。

而我们都知道的是,衣服对于清洗是一个坎,很多衣服并不是穿破的,而是洗的次数多洗破的。每一次清洗都是对于衣物的一次损害。

最华丽、最雍贵的设计都铺设到了龙袍,而这些美丽的东西又普遍复杂脆弱。所以,龙袍怎么能进行清洗呢?

龙袍不清洗,但并不是穿一次就扔我们用三个理由进行解答:

第一,一件龙袍穿的次数很少。

以我们所见的清朝为例,皇帝的所有服饰基本上分为三个类别礼服、吉服、便服。

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便服就是常服,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

而龙袍,是皇帝在吉庆宴会、朝见臣属的时候穿的礼服,也是我们常常见到的帝朝服。

所以皇帝出了上朝或是其他重大活动时穿着龙袍,其他时间多是穿便服。皇帝的服饰多达几十种,而龙袍穿的次数与时间并不久,所以不必清洗。

第二,皇宫干净,龙袍不脏。

皇宫没有尘土飞扬,宫女太监勤于打扫。且众人彬彬有礼,举手投足间全是礼仪,所以并不会弄脏龙袍。

第三,龙袍珍贵,造价极高。

史料记载,织造一件龙袍,需用绣匠608工,绣洋金工285工,画匠26工,每件制作成本是1000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14.189385万元。

其实据记载所传,大多数龙袍都不会被穿第二次,它们都规规矩矩的躺在了收纳间里。而至于皇帝的常服,多的皇帝都穿不了,更别提清洗了。

会扔吗?当然不会。既是扔了,也没人敢捡,因为私藏龙袍是死罪。注:皇帝的龙袍上都绣有九条进龙,胸前、背后各一,左右两肩各一,前后膝盖处各二,还有一条绣在衣襟里面。

为什么要将一条龙绣在里襟呢?

因为九是奇数,很难在布局上做到均衡对称,于是,将一龙绣在里襟。这样,龙袍的实际龙纹不少于九条,而且在正面或背面看又都是五条(两肩之龙前后都能看到),正好与九五之数吻合。

在古代,龙袍作为“九五之尊”的象征,是帝王专用服装。

早在周代,就已出现画有“升降二龙”的服装,这种服装的形制为上衣下裳,龙纹一般绣在上衣。当时这种服装不叫“龙袍”,而叫“衮服”“皇裳”或“龙衣”,寓意天子受命于天。

秦汉以后,帝王参加祭祀典礼的礼服一律不用龙纹,因此,这一阶段并不存在龙袍。

隋唐帝王的冕服在形制上依旧保留上衣下裳的特点,在上衣上绣龙纹,但也不称“龙袍”。

元明之后,帝王袍服上绣龙纹的现象增多,明代皇帝穿着常服前后及两肩各缀金盘龙,但这种袍服仍不称龙袍。

直到清朝,“龙袍”这一专用服装的名称才被确定下来,并被列入冠服制度:

“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棉、袷、纱、裘,各惟其时《清史稿》”按照清朝礼仪,皇帝龙袍属于吉服范畴,只在一般的庆典活动中穿,比如过节、吉礼、军礼活动。在登基、大婚、祭祀天地时,皇帝所穿的礼服上虽绣有龙纹,但只能称朝服,不能称龙袍。皇帝穿龙袍时,需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

关于龙袍会不会清洗的问题,在正史文献里面没有找到确切的记载,但可以推断不会洗,理由有二:

第一,珍贵得不能洗。龙袍做工精细,用料讲究,连刺绣与纺织的工艺都是精益求精,完全是一寸锦一寸金。龙袍之上,列着许多弯曲线条,还立有山石宝物。按照常理,这么珍贵的衣服,别说水的浸泡与搓洗,就是平日的保养都要慎之又慎。

曹雪芹家有一次送龙袍去皇宫,因为走的是水路,加上天气湿热,等雍正穿上时竟然掉色。雍正因此还呵斥曹家,曹家无奈之下只好走陆路。

古代有没有干洗,黄袍如果在水里用手搓两下,断线、掉色的概率比较大,损坏龙袍,那可是要依法论处的。即使在现代,许多名贵的衣服,都没法用常规方式清洗。

第二,没有洗的必要。皇帝平时都是穿常服,穿龙袍的次数比较少,只在出席特定仪式的场合才会穿。仪式结束后,马上就会换上其他衣服。

龙袍一般密封于樟木衣柜,与所有的配件一起挂起来,还有专人“呵护”,极少与外界接触。再加上宫廷的灰尘比较少,龙袍也不容弄脏。

龙袍虽然做工比较难,但是一个皇帝可不止一件龙袍,在春夏秋冬四级分别还会对应穿夹、纱、棉、裘不同龙袍。在普通人眼里,龙袍是珍贵的,但皇帝坐拥天下,价值尺度肯定是不一样的,也许龙袍在他心目中,就如同常人眼里的一次性袜子。

精细而“脆弱”的衣服,不容易弄脏,穿得次数少,俨然就是一件艺术品,与天价普洱一路货色,不是用来“泡”的,而是拿来“装”的。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如何让新一代年轻人更好的了解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标识之一,经过五千年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传承的前提是认同,我们首先要认同我们的文化,这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上一代有这样的认知,也会影响到下一代。不管是从课本也好,亦或是家庭教育也好…他们都能够从中去了解到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得精神,如何让新一代更好的了解并热

  • 当今社会在不犯法的前提下干什么最赚钱?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当今社会,要想最赚钱又不犯法,只有当村干部。别看村干部的工资不高,可是,想当村干部的人,挤破了头。大多数村干部都是从年轻干到老,九头牛都拉不下来。原因是什么?都是为了钱!最赚钱的就是三万一亩土地从百姓手里买来,然后盖房三个亿把房子全部卖给百姓。古人曰:人生三十而立。30岁是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阶段。

  • 为什么“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谢邀。我以前没听过这句话,但是单看字面意思,应该不难理解。我个人对这句话比较认同,而且认为这是有智慧的人说的话。所谓倔子和烈臣,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不听话、叛逆。我们的传统文化讲究忠孝,潜台词就是要对上位者顺从、听话。然而,是人就会有错,身居高位不等于智力高、思维高、决策高,如果一味强调对家长和长官的服

  • 武松打虎的故事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梁山好汉武松回家探望兄长,途经景阳冈,至酒家沽饮十八碗,醉后欲行赶路。酒家告以冈上有虎伤人,劝其勿行。武松不信,在冈上果遇一条吊睛白额大虫。武松奋起平生之力以双拳将虎打死,为当地老百姓除去一大害。后被世人传为佳话。武松打虎,出自施耐庵所著《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扩展资料

  • 武松打虎的景阳冈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故事我们都非常熟悉了,但景阳冈到底在哪里呢?据传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城东16公里处的张秋镇境内,便是《水浒传》描述的武松打虎故地。北宋末年,武松回家探亲,看望久未见面的哥哥武大郎和嫂嫂潘金莲,途经阳谷县的景阳冈,在醉酒后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大老虎,为民除了害,被传为千古佳话,而景阳冈

  • 水浒传鲁智深、林冲、武松都有什么故事啊?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鲁智深原名鲁达。原先是一名军官,因为一次不小心把一个人打死了,他只好逃到五台山文殊院,那里的长老给他起了个法名,叫智深。因为和尚是不可以喝酒的,但是鲁智深忍受不了,喝了酒后,把山腰的亭子和泥塑的金刚都打坏了,长老只好让他到东京大相国寺。可是大相寺的长老也不敢把他放在庙里,只好让他去看守菜园。菜园里的

  • 武松打虎是我国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该故事背后蕴藏着哪些科学知识?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众所周知,武松家喻户晓的打虎英雄。如果单纯地说英雄的称号,在这风风火火的水浒路上,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不足为怪。如果在英雄前面加上“打虎”二字,效果又完全不一样。作家和著名作家之间是隔着几座大山的,打虎英雄和乱世英雄之间,纯乎又隔着好几个档次。打虎不见得是每个英雄都能完成的事情。毕竟,打虎英雄是英雄中的

  • 武松打虎,韩擒虎打虎,典韦逐虎过涧,雄阔海赤手搏两虎,李逵杀虎,哪个打虎更真实?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老虎是百兽之王,不过在古代老虎似乎不怎么受待见,反而经常有人用打虎来衬托人物的厉害,比如《水浒传》里有武松打虎,李逵杀虎,《说唐》里有韩擒虎打虎,雄阔海杀虎,《三国演义》里有典韦逐虎。打虎,似乎成了英雄扬名立万的好机会。在这里,最有名的就是武松打虎,人们说起打虎英雄来,首先想到就是武松。不过要说哪个

  • 张云雷教会了你多少小曲?你喜欢“辫哥哥”多久了?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不计其数!万宝曲库能唱的多了去了。相信不少人也听过很多。张云雷的嗓音确实不错,通过他自己的改编,原本的小曲儿有了些民谣通俗的感觉,同时还不失传统的韵味。可以说是完美的融合了传统和流行。《探清水河》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另外还有粤语版的《探清水河》,开场几句简直巅峰。早年上电视节目唱的《魔鬼中的天使》也

  • 说一说?武松打虎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武松打虎当下宋江看了武松这表人物,心中甚喜。便问武松道:“二郎因何武松打虎在此?”武松答道:“小弟在清河县,因酒后醉了,与本处机密相争,一时间怒起,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小弟只道他死了,因此一迳地逃来,投奔大官人处躲灾避难。今日一年有余。后来打听得那厮却不曾死,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