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秦始皇统治思想的来源是什么?秦始皇与法家是什么关系?

秦始皇统治思想的来源是什么?秦始皇与法家是什么关系?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441 更新时间:2023/12/9 15:07:18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秦始皇统治思想的来源,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以法为教”出自《韩非子》一书中的《五蠹》篇:“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意思是说,人们学习知识可以,但内容只限于朝廷的法令和制度。这样,人们看到的文字就只能是朝廷的法律和政令,政府要求人们做什么人们就做什么,从而达到“政令一统”的目的。

这是秦代施行的愚民政策之一,也是秦王朝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的手段。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无中生有的,它的产生和实行必定有其原因。秦朝实行的“以法为教”的政策也是如此,它在秦国能够产生和施行,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

秦统一之前,虽然经历了商鞅变法,在政治和经济上优于东方六国。但秦国地处西陲,文化一直较为落后。秦国的历代国君,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开疆拓土上。秦孝公之前,穆公、献公与戎狄相争,使秦国在关中地区稳稳扎根。秦孝公任用商鞅,商鞅的变法措施注重富国强兵,在耕战上花了不少力气,但在文教方面却相对薄弱,后人常用“孔子西行不到秦”来说明秦国文教的落后。战国时代,当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各国纷纷出现时,秦国显得十分冷清,基本上只能看到法家、纵横家和墨家的影响。

前文多次指出,法家对秦国的影响极大。《史记》记载了秦孝公见商鞅时的情形。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

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从这段话的记述可以看出,秦孝公一心渴求富国强兵之法,对其他学说都不放在心上。法家学说正好迎合了秦孝公的这一心理,于是秦孝公和商鞅一拍即合,迅速组成一对“黄金搭档”,开始对秦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如前所述,改革进行得十分成功,秦国迅速跃居战国首强。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给秦国朝野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秦人渐渐接受了商鞅“以法为教”的主张。从此,法家学说就在秦国站稳了脚跟,即使反对商鞅变法的保守派在商鞅死后也拥护法家的政策,法家在秦国的影响力也就可见一斑了。

除法家外,墨家和纵横家在秦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这四大主张中,“非攻”这一主张在秦国必然是行不通的,秦人靠耕战立国,商鞅之后一直施行军功爵制,因此秦人绝不可能遵从墨家的“非攻”理论。墨家思想之所以在秦国能够占据一席之地,是因为墨家思想中有和法家相同的地方。“尚同”理论认为:“上之所是,下必视之,上之所非,下必非之。”这一理论和法家加强君权、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的主张是高度一致的。此外,墨家本身有极其严密的组织,内部的纪律严明,这也符合秦人的法治观念。

巨子动漫形象

一次,墨家巨子(墨家称其最高领袖为巨子)在秦国活动时,他的儿子在秦国杀了人,按照秦律,杀人抵命。但秦惠王找到巨子说他就一个儿子,可以下诏赦免,希望巨子能够同意。但墨家巨子却说墨家有自己的规矩,“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何况禁止杀人、伤人是“天下之大义也”,即使大王能够赦免,按照墨家的规矩他也必死。最终,巨子没有答应秦王的要求,他的儿子就死在了秦国。

这种严格得近乎宗教般的对律法的尊崇,正是秦国所尊崇的法治精神,因此墨家才得以在秦国立足。但秦统一后,墨家势微,很可能是墨家法家化,都融入到秦国法治官僚的队伍里去了。

纵横家在秦国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当时的纵横家是一批令各国君臣既爱又恨的人物。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能抵得上百万雄兵,尤其以苏秦张仪为代表,他们甚至能够凭一张嘴做到“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但实际上,他们并算不上一个思想流派,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政治思想。如果说他们有一种思想一直流传至今的话,那就是唯利是图的实用主义思想。

虽然纵横家的思想单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是秦国的几代当权者,都亲眼目睹了纵横家对秦国的强大作出的贡献。尤其是张仪在秦统一六国中帮助秦国削弱了东方各国,这是几十万秦军也不一定能顺利做到的。因此,秦国的历代统治者一直对纵横家恩宠有加。纵横家实用主义的作风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事风格,也深深影响了秦统治者的思想和作风。

标签: 秦始皇法家

更多文章

  • 哪些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科举,考试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自隋唐时期开始,历经一千三百多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就和我们今天的高考类似。但其实说是与高考类似,但实际上还有不同,因为在古代这种看似公平的制

  • 科举制对唐朝起到了什么作用?对唐朝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科举制,唐朝

    科举制对唐朝的发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为何说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根据史学家研究,目前已经找到了正确答案。那就是唐朝发展了科举制,拉拢了大批底层的读书人,也就是知识分子为唐朝服务。说到科举制,还得追溯到隋文帝和隋炀帝。隋文帝开创了考试先拨人才的制度,而隋

  • 古代皇帝的龙袍是什么样的?龙袍隐藏着哪些秘密?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皇帝,龙袍

    古代皇帝龙袍隐藏着哪些秘密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此图为穿对襟、阔袖便服衫的帝王。宋代

  • 历史上皇家礼宴是什么样的?规格有多高?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皇家,礼宴

    皇家礼宴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满汉全席”是我国烹调艺术的精华,集名菜佳肴之大 成,从清代乾隆年间流传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它在 国外也享有盛名,使人不免联想到清宫的御膳房和御筵。 因此旅游者来到北京,往往到北海漪澜堂内的仿膳饭庄, 指名要品尝“满汉全席”以饱口福,藉

  • 故宫中和殿的用途是什么?原来是皇帝中途歇脚之地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故宫,中和殿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故宫中和殿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属于明清传统宫殿建筑。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参加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览祝文。祭先农坛举

  • 雍和宫是什么地方?雍和宫与雍正有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雍和宫,雍正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雍和宫的文章,欢迎阅读哦~雍和宫原址为明太监官房。康熙三十三年(1694)始建,初为雍亲王府。雍正即位后,将其中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作为行宫,后行宫为火所焚,遂于雍正三年(1725)年将上院改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曾停灵于此,宫中

  • 什么是牛舌案?包拯是怎么智断牛舌案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包拯,牛舌案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包拯智断“牛舌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景祐四年(1037),三十九岁的包拯时隔十年后再次回到京城,等候朝廷调任。而包拯的弃官十年奉亲尽孝,已使他名声在朝堂上广为流传。仁宗皇帝见包拯如此孝廉,自然而然联想到孝廉的另一面——忠义,所以对包拯有心栽培。即使包拯有如

  • 为什么包拯被称为阎罗包老?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包拯,阎罗包老

    包拯为什么被称为“阎罗包老”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东京开封府多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素以难以治理著称。而包拯“立朝刚毅”,成为开封知府后,便与那些显官贵族或是亲朋好友断绝了书信来往。而凡是因为私人关系拜托包拯徇私枉法的,包拯都一概拒绝,甚至当面羞辱一番。因而将东京治理得“令行禁止”

  • 称帝必须有玉玺?三国到底哪个国家有真正的玉玺?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陈寿

    今天趣历史小编跟大家聊聊三国中,谁才是正统。当然,陈寿虽然把刘备孙权用传,看上去是人臣,又在刘备的汉前面乱加了一个蜀字,但东吴跟蜀汉单独列卷,实质是把三国当成三个独立的国家来看待。而小说三国演义,则是以刘备的蜀汉政权为正统,这是因为南宋时期,王朝南迁,这跟蜀汉地处一偶有点相似。从心理上,大家对刘备的

  • 细数一下,诸葛亮的一生都有哪些重要经历?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