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上的“盛世”时期有哪些?虚假的盛世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的“盛世”时期有哪些?虚假的盛世是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660 更新时间:2024/1/30 21:39:31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虚假盛世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唐太宗李世民,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的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唐太宗在位期间,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因其时年号为“贞观” ,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所以,他统治的这一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后世之人一直认为: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且在《新唐书》中有这样的叙述,大意如下:“贞观四年,市场上的米价为每斗四钱到五钱,外出几个月的百姓均无需闭户,街面上随处可见牛马等牲畜,百姓外出几千里都无需储备干粮。”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贞观四年的时候,唐朝的生产力已经达到了鼎盛,至少已从此前的战乱中有了根本性的复苏。

熟悉经济学的朋友都知道,用粮食价格来衡量社会状况显然是不准确的,也不具备说服力。用《汉书》中的一句话来反证,就是“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大意为:粮食的价格低得不合理,就会使农民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粮食的价格高得离谱,更会危害社会的经济命脉。

因此,粮食的价格处于不正常水平,这说明:贞观四年李氏王朝的政绩仍是不成功的,反倒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更何况,唐朝时期的首都很难出现每斗米四钱的怪事。想要了解真相,我们不妨继续拿《新唐书》中的内容来举例。

在《新唐书》的某部分中,有这样的记载,意为:唐朝时期的长安附近的土地虽然肥沃,但是,可供耕种的土地非常稀少,根本无法满足都城的日常需要。

因此,长安的粮食往往需要通过漕运这种方式从各个地方调运。

众所周知,漕运粮食需要耗费相当数量的运费,由于唐朝时期的交通不便,通常一斗米的运输成本要达到三钱左右。按照《新唐书》中,长安每斗米仅需四钱的说法来看,莫非这些粮食在出产地售卖的价格仅需一文一斗?显然这是不符合常理的,这也是《新唐书》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长安米贵”这句话,用来形容唐朝时期的长安经济再合适不过。

早年,白居易拜访前辈时,就曾听到过“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样的风凉话。此外,贞元年间有据可考的关中最高米价为每斗千钱,而当时长安地区储备粮最大的粮仓——太仓,仅储备了供天子六宫食用十天的粮食。从唐太宗到唐高宗,短短几十年,米价就从四钱涨到千钱,显然这也是不符逻辑的。

其实,贞元年间,长安地区粮食的价格也曾创过“历史新低”,这是一次百年难遇的特例。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贞元初年宰相陆贽曾建议朝廷向民间购买低价米,扩充太仓的粮食储备。随后,朝廷就在关中地区收购了大量的谷子,而这些未脱壳的谷子仍需七十钱一斗。在高宗登基之初,且史书中明确记载的“谷贱”时期,谷价就已达到了七十钱一斗,与前文中所提的贞观年间米价四钱相距甚远。

拨开重重迷雾,我们不妨继续推敲。在《新唐书》中,不可信的数字究竟说明了什么?笔者认为:完全是史官从中伪饰,所以,才为后人呈现了“米价四钱”的荒诞笑话。我们仅通过此一事管中窥豹,就有充足的理由怀疑发生在初唐时期的那场盛世。

那么,一个国家的国力究竟如何?

仅靠史官寥寥数笔是无法详细叙述的,还需看外人的评价。当时与唐朝交情匪浅的高昌国王鞠文泰,曾说过这样的话:“往吾入朝,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也。”

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无非就是说:初唐的经济水平比不上前朝罢了。

实际上,终李世民的一辈子,也没能让唐朝的经济追赶上隋朝,在人口上更是与隋朝相距甚远。在李世民驾崩三年后,某日,李治曾向户部官员询问今年人口的增长量,偶然得知,隋朝时期全国总人口有八百余万户,而如今唐朝人口仅有不到四百万户。

由此可见,李世民奋斗了一辈子,也没能让国家的人口追赶上前朝,甚至连一半都不如。

伪造盛世古而有之,其实,早在贞观之前,就已有统治者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的王朝贴金了,相比之下,唐朝只能算作“后来者”。在《晋纪总论》中,曾如此评价过太康时期的社会状况:

“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

那么,太康时期的国家真的如此繁盛吗?显然,这非常值得推敲。如果真的像这段内容中所说,太康又怎会三代而亡国呢?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

由此看来,李世民不过是照搬了先人的套路,在史书中为自己的脸上贴金罢了。

标签: 唐朝李世民贞观之治

更多文章

  • '河图洛书"是什么东西?神奇的“乘法循环现象”是怎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上古,河图洛书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河图洛书"是什么东西?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河图洛书,传说是中国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河图”是上古伏羲时,一尊叫作“龙马”的神兽从黄河里驮出来的,伏羲据此画出了八卦;而“洛书”则是大禹时,一只从洛河里浮出的神龟背上的图案,大禹据此作出了《洪范》九畴。因此

  • 日俄战争的最大赢家是谁?清朝在其中是个怎么样的角色?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日俄战争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日俄战争中清朝的存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对于这个问题,我对于有些朋友的阿Q精神有了更新的认识,两个帝国主义在我国领土上打的战争,造成无数中国人民生灵涂炭的战争,竟然还让许多朋友整出正能量来了,佩服佩服。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这场发生在我国领土上的日俄战争,

  • 古代“单字名”才是主流?中国起名习惯的变化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现代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中国起名习惯的变化历史!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根据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新生儿姓名用字数量中,三个字的姓名占据主流,比重达到92.9%;其次为两个字的姓名,占比为4.6%……由于中国人的性命特点(汉式姓名占95%以上,汉姓中单姓占据绝对多数),完全可以判断,现在中国人除了

  • 粤语是属于地方方言吗?为什么粤语能单独成一“语言”?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现代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粤语的形成历史,欢迎关注哦。随着广东人走向世界,粤语也被带到了世界各个角落。现在粤语除了是香港、澳门的官方语言外,也是美国、加拿大的第三大语言,澳大利亚的第四大语言。因此粤语在海外的地位非常之高。现全世界使用粤语的人群超过一亿,为此联合国早已将粤语定义为“语言

  • 大明亡国饥荒、天灾是外因!真正的内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大明亡国真正原因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贪污,是历代屡见不鲜的一个现象,《庄子·秋水》中有:“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淮南子·俶真训》中有:“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於己而已,贪污之心奚由生哉?”《汉书·冯奉世传》中也有:“ 汉数出使西域,多辱命不称,

  • 乱丢垃圾直接砍手?秦朝关于垃圾分类的管理!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朝,秦始皇

    秦朝关于垃圾分类的管理条例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秦朝的律法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这句话记载在《韩非子》当中,而这句话如果用白话文翻译一下就是:你敢乱丢垃圾,我就敢剁你的手。所以行走在秦朝的马路上,看到很多人连手都没有,只能够用两个胳膊去吃饭去夹菜,就不要好奇,也不要乱打听了,八

  • 古人的生活怎么样?比想象中的苦多了!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宋朝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人的衣食住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十年前的2009年,曾经有过一部小众的电影:《我的唐朝兄弟》。讲的是盛唐时期土匪、村民和官兵之间的冲突:土匪起初打算抢劫村里,官兵来后打算杀良冒功,于是村民和土匪一起抵抗官兵——这部电影被视为充满黑色幽默的一部电影,同时,

  • 汉朝的历史到什么时候结束?蜀汉能算汉朝的延续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朝,刘邦,刘秀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汉朝的历史,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历代关于汉朝的持续时间,一般认为是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的211年,加东汉的196年(公元25年-公元220年),即407年。然而,网络上又颇有一些人,主张将刘备建立的蜀汉(或称”季汉“)的43年(公元221年-公元263年)也加入

  • 唐朝的疆域是怎么分布的?巅峰时期的势力有多大?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武则天,李治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朝疆域的文章介绍,欢迎阅读哦~唐朝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立的版图最大的王朝,其势力范围深入了大漠、东北、西域等地。唐朝宰相宰相杜佑在《通典》中对唐朝的范围描绘为:“东至安东都护府 ,西至安西都护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单于都护府。南北如前汉之盛,东则不及,西则过之。”但是这

  • 明朝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有什么不同?哪个制度更好?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清朝,军机处

    明朝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有什么不同?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翰林作为皇帝的顾问和秘书,来自唐高宗时期。明朝时,废除宰相制,朱棣以几名翰林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内阁制度开始出现。内阁不同于宰相,既不统驭六部又受制于内监。对此,学者张飞燕在紫禁城杂志《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