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杨念群:科举考试真的一无是处吗?

杨念群:科举考试真的一无是处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596 更新时间:2024/1/6 23:37:39

(编者按:本文作者杨念群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他认为“若比较科举和新学教育,我还是觉得科举三场考试兼顾的是道德人文与经世致用的均衡,其学问导向甚为妥帖,现代教育则一味追求实用,而没有人文的根基做底盘,养出的人才自然难免步入偏颇之途”。)

科举与新学的扭结处

晚清末年,改制无数,“科举”被废大概是让遗老遗少们最为糟心的一件大事,那些残留乡间懵懂憨痴的老童生,从当年颇受尊敬的人中龙凤,摇身一变成了下岗待业的收容对象。他们就像长在现代国家肌体上的脓血毒瘤,似乎人人都有份儿变身外科医生挥刀斩除。今人蔑视科举略显得有些幸灾乐祸,搭上过科举末班车的人倒是很实际,他们总觉科举是穷人谋生的手段,不走死求功名这条路难免让人看不起,寒门中举是荣耀门楣的大事,父辈不识字儿辈却有机会登堂入室,所以不好轻易啐骂科举害人。

“科举”挨骂的另一个理由,是因为今人不了解考试规则,遂把“八股文”误当作科举的全部一律骂倒批臭。以为那些驼背缩腮,面目可憎的考生不过是一帮只会引经据典的迂腐书虫。在此需要澄清的是,明清以来的科考至少举行三场,第一场第二场铁定要考《四书》《五经》,不挨塾师几顿板子脱掉几层嫩皮算你有种,若年年赶考,一辈子窝在童生的圈子里,真真容易把人逼成呆子,变疯自残也不罕见。不过别忘了科举考试还有第三场“策问”,这场涉及兵、农、刑、礼、吏治、河防、工赈,完全是聪明人摆弄的学问。如果析分出来,很像现在大学里的专科考试,考的是“经济史”“法律史”“边疆民族史”“思想史”之类的话题。

与须死记硬背的头场二场相比,这场出题有点像体操比赛的自选动作,要是仅靠那八股模仿秀的死功夫不大容易蒙混过关。即使到了殿试一级,皇帝也会特意强调不要一意揣摩古人文字,鼓励说出心里话,顺治年间到了皇帝面试的一级就规定策论不限长短,不得故意拘泥旧式用套话官话敷衍,要求直陈胸臆,无所隐瞒。乾隆以前,第二场还有所谓表、诰、判等内容,表、诰模仿的是臣民上书皇帝或模拟皇帝下诏令议事,意思是测验考生站在不同方位处理政事是否允当,“判”就像现在的法律案例解读,列出几条案子考考法律知识和断案水准,几乎条条应对都要求切近实用,不说空话。如果再加上策论的部分,考生就如被摆上地方官员的位子处置公务,临场应变所要求的机敏迅捷绝非现在考生所能想像。乾隆之后虽取消了诰、表、判的测试,策论部分的发挥仍有相当难度,想靠花拳绣腿的虚词俗套蒙混过关绝无可能。

人们把“科举”与八股直接挂钩也不是没有理由,大致是因为八股文写作设置在头场和二场,头场二场不过,你就是满纸写出天花乱坠的治世奇想也是白搭,于是大家纷纷在八股文上比拼较劲,可遇到聪明人,这请君入瓮式的八股研习立刻就会变成束缚心灵的鸡肋,他们痛苦的是在考试策论之前还要背上一段格式严苛拘泥古板的经书文字,摹写一首矫揉造作的试帖诗,这是最虐心害人的事情,这部分通常称作时文制艺。但骂科举的人却几乎无人对“策论”的重要性提出质疑。

“策问”的结构一般是四到五问,第一问大都与“经学”历史有关,相当于当今的“基础学科”测试,有强调“经”是立身之本的意思,这部分考的还是刻板记诵的死功夫,与第一二场的内容有交叉重叠的地方,目的是摸摸考生文献学的根柢。从第二问起考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开始增加。提问大多涉及制度史演变,例如中央官制沿革、官吏选拔考课之法。甚至会出现“何谓‘循吏’?”这样很难用只言片语回答的题目。第三问常问及地方治理问题,水利海塘如何整治也会安排在这部分提及。第四问包涵历史地理沿革的辨析或者是各类仓储积粟之法的议论,我曾看到有一题要求结合现实分析古代农书《齐民要术》和《农桑辑要》,有点像是在考经济学知识。考卷中如有第五问会涉及兵事和海防等议题。策问还会考虑到地区性的状况,如江南的试题就会集中问及海塘工程沿革和漕运的利弊。道光年间海宁乡试的一道题曾专门讨论明代治河名家潘季驯的治水著作《河防一览议》,以及相关的多篇治河策的讨论。我看到一则有关“币制”的考题竟然细致地问到钱“币”用字从唐朝的隶、篆向宋代草、行书转变后如何换算这样的专门话题。

“策问”题目的字数一般都较长,不像现在高考的标题只有一两行,往往是考官发表一种见解,由考生验证或反驳。道光元年海宁的乡试卷子中有一条讨论“保甲”的题目,从周代保甲创立开始谈起,一直讲到明代的保甲制度沿革,俨然就是一篇“保甲史”。考官的提问也很尖端,一是问宋代王安石力行保甲,百姓多觉不便,经司马光上疏废止,可为什么明代王守仁在江西实行起来却卓有成效?二是问:城市乡镇人口聚居稠密,容易稽查,可那些山谷密林零敲碎打的地块,和隐秘偏远的寺庵居所如何巡查?对于密布客家棚民的萧疏地界,或者针对来往飘忽的商船渔户,保甲如何发挥编查的功用。提问结尾处不忘提醒说考生们来自田间,可以凭借各自的切实经验从容应对。

要准确回答策问中的内容,确实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不是光凭死记硬背的笨功夫就能搞定,那些习于记诵模仿的考生自然不会乐意接触。为迎合此种心理,科场中就会相应发明出一些逃避策问的偷懒办法,以减少考试难度。翻看曾任安徽大学堂总教习的姚永概所写的《慎宜轩日记》,里面有一条记载称,他的兄弟一次参加科考,居然发现试卷中只有诗赋一题,没有策论题。更加奇葩的是策论居然可以随意改为诗赋,如诗赋还是做不出来,随意改作一首诗也可凑合交卷。姚永概不禁大骂起来,说策论是有用之文,诗赋是无用之文,轻策论却重诗赋,世态如此卑鄙下流,士风日下识见浅薄也就可想而知。

应对策问既然要具备相当渊博的见识,那么除八股制艺的训练外,考生这部分的知识从何获取呢?从当事人的经历看,一条途径是在少儿的蒙家教中有意进行灌输,姚永概的父亲就强调须于农田水利上讲究一番,开具的书目中分地理(天文附)、兵盐、漕河、水利、农田、度支、礼乐、洋务数门,督促逐一细究。其实,儒者一直不回避研习日常俗事,一种说法叫做“习农业而无农心”,每天忙忙叨叨处理俗务还能守着心底那澹然纯净的道德气象才是真君子。

正因策问有利于实用,所以清末科举首先就从颠倒考试场序入手变革,最著名的一个举措是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发出“江楚会奏三疏”。第一疏中就提出头场考试考中国政治、史事,称之为博学;二场考各国政治、地理、农工、武备、算学,名曰通才;这两部分考试内容相当于科举中的“策问”,一般都放在第三场,奏疏中却请求置于头场和二场,最传统的根本之学四书五经被挪到第三场,称之为纯正。道德根器之学与经世学问被完全倒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

江楚三疏发出后,在底层士绅中立刻得到了响应,同时也有所动作。比如一份日记记录着这年八月湖北黄安的童生朱峙三去私塾上课,塾师突然宣布不做八股文,改做“义论”,讲求时务,我猜塾师说的“义论”大致相当于“策问”类的题目。这天塾师出题叫“练兵论”。此人据说喜读新书,思想新锐,就在几天前还出过《中国易于富强论》这样的时髦题目。更有如下新式策问曰:中国欠西洋款项四十年才能还清,你有何办法?此问法有点像电视剧中狄仁杰问助手元方:“你怎么看?”。有点让人吃惊的是,这名草根塾师居然还能抛出如下相当先锋的问题:君主之国、民主之国、君民共主之国的区别何在?可见戊戌六君子被杀虽只有六年,当年君主民主之议却已如潜藏的地下之火,在底层塾师的意识中蔓延开来。不过,在乡里民间,对时事策问考试的抵制一直存在,县级考试出题凡涉时务时,往往就有大批学生罢考。

要在策问里填充进现代知识,光靠科举系统内部的变通改制显然不够,以日本为师遂成时髦的进学捷径。那时清廷还没明令开设学堂,各省都是自行发动,地方官也是不理不睬,听之任之。私塾改为学堂最缺乏的就是教师,塾师的知识结构太旧,对算学理工政法这些新学问茫然无知,最简捷的办法一是请外教,二是直接派青年赴邻近日本留学,归国后再教学堂,这个时期小学堂大多喜欢聘请日本教习,原来热衷科举的家族也愿意把孩子送往日本做短期培训,其中不乏速成的功利考量。去日本读速成师范和法政科目的学生居多,一般是公费捐款和自费留洋二种自选其一。如安徽某地赴日学生就以捐款公费二成,自费一成的比例获得资助,条件是学成归国后须给家乡服务三年。

由于赴日学生太多,日本人也逐渐做起了骗钱的生意,据包天笑的回忆,速成师范不管学的程度如何文凭照发,一年就可毕业,回国即可混个小学教师资格骗吃骗喝。还有的更极端,对不懂日语的国人,日人一律迁就,干脆雇来口译人员,老师一面讲解,译员就站在一旁解说,更过分的是,居然有的日本教员还负责把日文教材直接翻译成中文供留学生阅读,这些海归回国后日语会奇烂到何种程度可想而知。

从日本归来的速成师范生经常笑话迭出,有学问装的半瓶子醋,就敢上台东拉西扯,全靠在日本偷来的遗闻逸事吹牛媚众。县级师范班中的教习只认片假名、平假名,日文程度浅显的惊人,有一位堂长在东京只学了半年就敢上台肆意乱说。时人觉得日本近代文化本来就贩自欧美,再经一道转手,国人全成了三道贩子,对贩卖货色的纯度顿生疑问。怪不得当时的试卷会出现这样的质疑:游学日本学生、上海学生个个猖狂放荡,不为人表率,不勤治学问,这样的学生可靠吗?若不废科举,恐自强无望,若不惩学生,却又有自由放任的弊端,到底应该怎么办?

科举被废,教私塾的先生数量太大,又不能听任其下岗失业。于是各地纷纷办起了“师范传习所”,聘任留日学生给这些老冬烘授课,旧塾师经短期回炉培训后匆匆出任小学师范教员,算是暂时可以谋生,这就闹出了不少笑话。台下常常坐着若干白发苍苍的老者,台上却站着个二十郎当岁的小青年,有的出国前还曾是台下某位老塾师的学生,回来一转眼就成了老师的师傅。这些“学生”比这些小老师年岁要长上一辈甚至两辈。在乡里要喊他公公的,底下没准还坐着姻亲中的尊长,世谊中的父执,这类师生尊卑颠倒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包天笑回忆,有一位青年看了一张传习所报名的单子,摇头道:“我不能教!”问他原因,原来里面有一位是教过他的老师,此青年太过顽劣,被此老打过手心,而今却反过来教他,面对面太觉难堪。没办法,只好把这老先生调到别的讲习所才作罢。最有趣的是,这些老学员还把向来常不离手的小茶壶和水烟袋也带到课堂里来,听得兴起还要不时喝茶润喉,摇头晃脑,点头称是,或者干脆划着一根火柴呼噜呼噜地吸起水烟来。

科举即废,基层教育难免陷入新旧杂糅的困境,在安徽办学堂的姚永概深知此敝,提出分流办学的思路,他主张一部分高等学堂招收有旧学根柢之人,让他们尽量多学西文和普通科学,因为无须担忧他们的国学基础不牢,良莠不分。发蒙阶段的小学堂应招收年龄小的学员,特重伦理道德根基的培养,同时兼顾研习算学、体操和音乐。但这一思路无法改变近世中国人文教育滑坡的终极命运,府州县中学太偏于西学理工,国文素养持续走低,大学堂学生中文优秀者也寥寥无几。国文考试时经常搜出夹带者,学生也并不以为耻。姚永概已洞察到学堂学生的心理变化,觉得他们戾气嚣张,藐视师长的行为随处可见,最终导致他愤而辞职。他在给侄子的一封信中写道:士大夫搞旧学应开通,玩新学应守法。大意是指迷恋新学者肤浅躁妄,很难打好学问的根基。

若比较科举和新学教育,我还是觉得科举三场考试兼顾的是道德人文与经世致用的均衡,其学问导向甚为妥帖,现代教育则一味追求实用,而没有人文的根基做底盘,养出的人才自然难免步入偏颇之途。

标签: 科举考试

更多文章

  • 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有气魄的是哪两首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古代,历史,气魄,诗

    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

  • 古代“睡”字并非表示“睡觉”指坐着打瞌睡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古代,睡

    古时的“睡”字,不作“睡觉”讲。《说文》释曰:“睡,坐寐。”就是坐着打瞌睡。《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此处的“睡”就是“坐寐”——打瞌睡。如果理解为秦孝公时时躺下睡大觉,不仅语法上讲不通,情理上也说不过去。《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 同化和学习: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的文化大融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同化,融合,学习,

    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除了华夏民族之外,四方还有匈奴、戎、越等剽悍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道是不打不相识,打架也算是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总比谁都不理谁强,夫妻天天吵架没准还越吵越恩爱呢。于是,通过频繁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历史上迎来了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先秦时代的中国人是这么认为的:“诸侯用夷礼则

  • 清廷对待义和团究竟是什么态度?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义和团,慈禧

    统治阶级对义和团的态度一、清政府的两面手法面对义和团运动的高涨和八国联军的进犯,清廷内部在应采取怎样对策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军机大臣王文韶、户部尚书立山、兵部尚书徐用仪、吏部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等认为无力与八国同时开战,主张坚决镇压义和团,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求得帝国主义各国的谅解。军机大臣荣禄虽

  • 皇太极第八女固伦端贞长公主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固伦端贞长公主,清朝公主,皇太极

    (1634—1692):固伦长公主。皇太极的第八女。其母为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与皇太极的二女、三女同母。后金天聪八年(1634)闰八月十六日生。初固伦公主。祟德六年(1641)许配给蒙古科尔沁部土谢图亲王额驸博尔济吉特氏巴达礼之长子巴雅斯护朗。顺治二年(1645)12岁时出嫁。十四年(

  • 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简介:建宁公主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和硕恪纯长公主,清朝公主,建宁公主

    和硕恪纯长公主(1641一1703),清太宗皇太极之第十四女。其母为皇太极庶妃蒙古察哈尔部奇垒氏。初号和硕公主。顺治十年(1653)13岁时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十四年晋封为和硕长公主。十六年(1659)十二月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吴应熊与公主婚后,顺治十年 (1654)

  • 中国革命的刺杀时代:革命党人四处袭击清朝勋贵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刺杀,五大臣,革命,

    1905年9月24日上午,清辅国公载泽、兵部侍郎徐世昌、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五大臣正式出洋考察。革命党人吴樾抱炸弹登上五大臣的专车,谋炸五大臣。因人多拥挤,车身震动,怀中炸弹爆炸而事败,吴樾当场粉身碎骨,年仅24岁。在此前一天,吴樾由随同五大臣一同出国考察卧底的杨笃生那里得知

  • 康熙第三女固伦荣宪公主的母亲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固伦荣宪公主,清朝,康熙

    康熙第三女固伦荣宪公主的母亲是谁?固伦荣宪公主(1673年-1728年),清康熙帝第三女,被认为是康熙最钟爱的女儿,按齿序称为二公主。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五月初六日寅时生,其母为荣妃马佳氏,与长子承瑞、四子赛音察浑、六子长华、八子长生、十子允祉同母。荣妃(?-1727年)马佳氏,员外郎盖山女,

  • 古人如何配制春药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古人,春药

    都说现代人大胆开放,其实祖先们在欲火焚身时……也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啊。16世纪时,欧洲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增强男性功能的偏方:以蔬菜汤为底料,辅以新鲜面包和半生不熟的鸡蛋清进行烹煮。不过这大锅乱炖见效却甚是缓慢,女人们要想尝到它的滋味,必须监督自己的男人连续服用至少三天,每天早饭晚饭前各一次。要是嫌上

  • 古代"圣旨"下达的流程:别被电视骗了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圣旨

    众所周知,圣旨是异常神圣的,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死,然而,我们关心的是,那些神圣的圣旨是如何出炉的,它面世前应该经过哪些程序?在电视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一个皇帝有了某个“灵感”,或者做出了一份决定时,他就会对身边的大臣或者太监说:“来人,拟旨。”然后他说,大臣或太监在旁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