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人科举不第后如何谋生?

古人科举不第后如何谋生?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596 更新时间:2024/1/6 23:37:19

导读:古代社会个人地位大约可按士农工商排序。读书人科举不第,退而求其次,或者务农,或者经商,或者凭借自己的才华开学设教。

自唐开科取士以来,考中进士才有官做,而进士的录取率很低。据统计,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共录取10万余名进士,平均每年录取进士76人。杜佑在《通典选举六》说:“开元时每年录取的进士,在一百人上下。”据《文献通考》:“玄宗时期每年录取的进士平均不到二十七人。”

能考中进士的,大致相当于现在各省高考前三名。被录取进士的人,自然不为吃穿发愁,而那些名落孙山者,或做了官又被贬或辞职的读书人,一无体力,二无专业,他们是怎么生存的呢?

名落孙山者,比较体面、相对有保障的职业当属师爷。

师爷的身份不是考取进士后的朝廷命官,既没有政府编制,更不占领导职数,无正常上升空间,是地方官员自己出钱聘用的幕后参谋,职责是协助官员参谋处理政务。能干上师爷,当属落榜群体中的佼佼者。如果你是书虫,没有在江湖上摸爬滚打的实践经验,没哪个官员愿意出钱聘你。尽管师爷属于政府的“三无”人员,但毕竟属于官员聘用,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且仍有“继续参加科举”或“有重大立功表现”得以转正的机会,即使不再想博取功名,也可以活得很滋润。比如历史上的绍兴师爷,“无绍不成衙”不仅说明绍兴盛产师爷,也反映出师爷也确实算是香饽饽职业!

一般而言,州县官员聘请的大多是有江湖经验的秀才,各省道台以上的官所聘的师爷是高级师爷,至少是个举人。师爷名义上是“佐官而治”,实际往往是“代官出治”,手中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官府的实权。高级师爷由于包办事务,威风得很。

当年左宗棠“三试不第”,本打算“长为农夫没世”,但经不住老朋友郭嵩焘等人的劝勉,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所有军政大事皆由他一手专断。晚清大学问家樊增祥的父亲身为正二品总兵,只因得罪了师爷左宗棠,一句话就让总兵大人的乌纱帽丢了。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内,在与太平军打仗的奏折中,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在战败之余,一字之差,精神和气韵完全不同,使东家转危为安,深得曾国藩赏识,流传至今犹称美谈。后来,两位师爷华丽转身,左宗棠靠的是镇压太平天国的重大军功,李鸿章是凭本事考中了进士,从此逐步成为晚清皇帝的股肱大臣。

在落榜的读书人中,能被地方官聘请为师爷的比例,比“考中进士为官者”高不了多少,大多数人不得不走上“著述都为稻粱谋”这条路。比如卢照邻孟浩然贾岛等一批极具声望的才子,既“屡试不第”,又没地当师爷,只好沦为无业游民。他们大多靠写谋生,有的因此过上了小康生活,甚至成为百万富翁,但有的依然贫困潦倒。

弃官为民的读书人,尽管文笔一流,但不屑为五斗米折腰,以致生活难以为继。公元759年,杜甫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居无定所,过着“生涯似众人”的生活。770年,杜甫因无钱治病,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这段岁月,他尽管也写下了大量的文字,但多是反映“先天下之忧而忧”或“居庙堂之远则忧其君”的文章,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为稻粮谋”的文章一篇也没有。

落榜者有很多具备真才实学,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发挥失常,也可能是科举舞弊的牺牲品。他们中的有些人成了“知本家”,尽管孔夫子不属落榜之列,但是这职业的开山鼻祖,他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个个都收学费,收益不菲。自开科取士以来,落榜而有真才实学者纷纷效仿,也有人为偷懒,无需招三千弟子,选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教,就可丰衣足食。

有的人读书不行,干脆学经商。明朝沈万三、清朝伍秉鉴,家族殷实,虽有钱读书,但科举无望,跟随父辈学经商,成为当时的商业巨子。伍秉鉴事业巅峰时拥有财富2600万两(当时美国最富有的人也只有700万两),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首富。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也有些落榜的读书人,屡考屡败,屡败屡考,比如范进,最后沦为精神病。另外还有一类,比如李自成、洪秀全,屡试不中,不得功名,干脆一气之下走上造反的道路,做了起义领袖,不过这两类落榜读书人的选择,几百年才出一个,没有代表性。

标签: 古人科举

更多文章

  • 杨念群:科举考试真的一无是处吗?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科举考试

    (编者按:本文作者杨念群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他认为“若比较科举和新学教育,我还是觉得科举三场考试兼顾的是道德人文与经世致用的均衡,其学问导向甚为妥帖,现代教育则一味追求实用,而没有人文的根基做底盘,养出的人才自然难免步入偏颇之途”。)科举与新学的扭结处晚清末年,改制无数,“科举”被废大概是

  • 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有气魄的是哪两首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古代,历史,气魄,诗

    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

  • 古代“睡”字并非表示“睡觉”指坐着打瞌睡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古代,睡

    古时的“睡”字,不作“睡觉”讲。《说文》释曰:“睡,坐寐。”就是坐着打瞌睡。《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此处的“睡”就是“坐寐”——打瞌睡。如果理解为秦孝公时时躺下睡大觉,不仅语法上讲不通,情理上也说不过去。《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 同化和学习: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的文化大融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同化,融合,学习,

    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除了华夏民族之外,四方还有匈奴、戎、越等剽悍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道是不打不相识,打架也算是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总比谁都不理谁强,夫妻天天吵架没准还越吵越恩爱呢。于是,通过频繁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历史上迎来了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先秦时代的中国人是这么认为的:“诸侯用夷礼则

  • 清廷对待义和团究竟是什么态度?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义和团,慈禧

    统治阶级对义和团的态度一、清政府的两面手法面对义和团运动的高涨和八国联军的进犯,清廷内部在应采取怎样对策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军机大臣王文韶、户部尚书立山、兵部尚书徐用仪、吏部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等认为无力与八国同时开战,主张坚决镇压义和团,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求得帝国主义各国的谅解。军机大臣荣禄虽

  • 皇太极第八女固伦端贞长公主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固伦端贞长公主,清朝公主,皇太极

    (1634—1692):固伦长公主。皇太极的第八女。其母为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与皇太极的二女、三女同母。后金天聪八年(1634)闰八月十六日生。初固伦公主。祟德六年(1641)许配给蒙古科尔沁部土谢图亲王额驸博尔济吉特氏巴达礼之长子巴雅斯护朗。顺治二年(1645)12岁时出嫁。十四年(

  • 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简介:建宁公主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和硕恪纯长公主,清朝公主,建宁公主

    和硕恪纯长公主(1641一1703),清太宗皇太极之第十四女。其母为皇太极庶妃蒙古察哈尔部奇垒氏。初号和硕公主。顺治十年(1653)13岁时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十四年晋封为和硕长公主。十六年(1659)十二月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吴应熊与公主婚后,顺治十年 (1654)

  • 中国革命的刺杀时代:革命党人四处袭击清朝勋贵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刺杀,五大臣,革命,

    1905年9月24日上午,清辅国公载泽、兵部侍郎徐世昌、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五大臣正式出洋考察。革命党人吴樾抱炸弹登上五大臣的专车,谋炸五大臣。因人多拥挤,车身震动,怀中炸弹爆炸而事败,吴樾当场粉身碎骨,年仅24岁。在此前一天,吴樾由随同五大臣一同出国考察卧底的杨笃生那里得知

  • 康熙第三女固伦荣宪公主的母亲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固伦荣宪公主,清朝,康熙

    康熙第三女固伦荣宪公主的母亲是谁?固伦荣宪公主(1673年-1728年),清康熙帝第三女,被认为是康熙最钟爱的女儿,按齿序称为二公主。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五月初六日寅时生,其母为荣妃马佳氏,与长子承瑞、四子赛音察浑、六子长华、八子长生、十子允祉同母。荣妃(?-1727年)马佳氏,员外郎盖山女,

  • 古人如何配制春药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古人,春药

    都说现代人大胆开放,其实祖先们在欲火焚身时……也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啊。16世纪时,欧洲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增强男性功能的偏方:以蔬菜汤为底料,辅以新鲜面包和半生不熟的鸡蛋清进行烹煮。不过这大锅乱炖见效却甚是缓慢,女人们要想尝到它的滋味,必须监督自己的男人连续服用至少三天,每天早饭晚饭前各一次。要是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