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西王母是华夏民族之母吗?

西王母是华夏民族之母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102 更新时间:2024/1/8 13:47:52

西王母  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南披

    洪荒、荆棘、坎坷。

    苦难、挣扎、跋涉。

    这一连串华夏民族诞生之初的记忆,似乎依旧讲述着那个久远年代的沧桑。西王母的出现,无疑是一种温暖。

    沧桑中,华夏民族巍然崛起。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轩辕之时,神农势衰,诸侯互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弗能征。轩辕乃习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这是华夏先祖第一次走进中华典籍,这也为李晓伟寻觅华夏祖源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史记》中还记载了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之间的多次战争,作家李晓伟认为,华夏民族应是由代表东夷三苗九黎族团的蚩尤部落,代表神农族团的炎帝部落和代表轩辕氏族团的黄帝部落在长期征战和杀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李晓伟在他的著作《与大河同行,与昆仑同在》中,为我们还原了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他写道,蚩尤族团最早居住在中原及东部沿海,主要以渔猎为主,农业为辅,冶铁技术发达,而炎帝族团则是一个沿着渭水、黄河从西向东迁徙而至中原的西部羌戎族团,因为炎帝族团农业发达,所以被尊为神农氏。炎帝族团在东进的过程中,和蚩尤部落发生了大的征战,这场战争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后来炎帝族团在战争中处于劣势,便和渭水流域的黄帝族团联手,把蚩尤部落赶出了中原地带。因为炎帝族团和黄帝族团同属羌戎部落,所以两个族团遂以兄弟相称。

    后来,炎帝族团和黄帝族团之间发生了战争,黄帝族团取得了胜利,轩辕氏被尊为天子,华夏民族的身影终于从苍茫的大地上伫立了起来。时间大约在五千年前。

    根据史书上炎黄文明脱胎于羌戎,并由西而东进的记载,李晓伟推断,炎黄文明的起源地,就是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地带的河湟谷地和黄河、渭河流域,这一带也正是西王母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域。

    西王母和炎黄二帝同出一族

    我省学者崔永红等人编撰的《青海通史》开篇写道:“在中国古代的传说资料中,有不少关于羌人的史迹,如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昆仑神话中,关于西王母的传说,是母权氏族社会西部羌人先民的生活与斗争,愿望与追求的艺术反映。”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条线索——西王母源于羌。

    有关羌人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山海经》中。而在汉朝王莽时期,也留下了“羌献其鱼盐之地,仙海,西王母石室”的记载,对西北史研究颇有建树的李文实教授曾指出:“西王母乃氐羌最早的女首领的称号。”这些记载与考证,是对西王母源于羌这一论断最好的说明。

    《史记》中记载:“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之兄弟也。”又说:“黄帝姬水成,炎帝姜水成。”据史学家考证,姬水在今天的甘肃夏河流域,姜水在今天的渭河上游支流或是湟水。在古文中,姜通羌。也就是说,黄帝、炎帝和西王母均出自羌戎部落。

    李晓伟还说,在《山海经》中还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炎黄二帝曾经历过漫长的征战,有一次黄帝打了败仗,西王母曾派九天玄鸟协助黄帝,有专家考证,九天玄鸟,其实就是西王母的军事首领或是军事顾问,这足以说明西王母在那场推进华夏民族诞生的战争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西王母曾帮助大禹治水

    在华夏历史上,大禹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伟大人物。查阅相关史籍我们会发现,大禹和羌人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史记》中记载,“禹兴于西羌。”《路史·后记》中说大禹是“西夷之人。”《潜夫论·五德志》称大禹为“戎禹”。此外,在《新语》《后汉书》中,都有关于“大禹出西羌”的记载。而《吴越春秋》有关大禹的记载最为详细。这部书明确指出,禹“产于高密,家于羌,地曰石纽。”石纽,就是今天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汶地区的石鼓乡,而高密是对密人国的尊称,“密人”为“女人”的谐音,专家怀疑,这就是大禹曾和西王母有过实质性接触的一个证据。

    事实上,据史书记载,功勋卓著的大禹曾经真的和西王母国有过密不可分的联系。

    荀子认为,大禹治水前曾“学于西母国。”另据《论衡》记载:大禹称帝后,曾“益见西王母”。

    我们知道,历史上,大禹治水时曾真的留下过“导流积石”的记录。积石山有两种说法,一在我省黄河源头,一是我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积石峡谷,这两座积石山都是东昆仑山余脉,这里黄河骤然转弯,其峡如削,地势十分险要,其所处地域,亦属于西王母国。

    李晓伟猜测,在大禹治水时西王母曾给过他很大的帮助,甚至有可能直接参与过这项伟大的工程。既然西王母有恩于大禹,大禹为帝后,西去“益见西王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实际上,近现代有关专家对我国地质的研究表明,在大禹之前,华夏大地上,还曾发生过三次大的洪水,中国古书中记载的三皇五帝都是在每一次华夏大地遭受洪水后人文复苏时期诞生的救世英雄,他们成为历史横断面上的标志性人物或是族团代表,而距今约四千年前的大禹,只是距现代人最近的一位因治水而成名的英雄。

    西王母是华夏之母

    学者李晓伟在另一本著作《西王母故地》中提到,近代与现代的一些学者,囿于现代实证考古学的绝对理念,对三皇五帝产生了怀疑,并因此断定他们都是神话中的人物,可在河湟谷地以及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的大量考古发现,却有力地证明了西王母故国和中原文明之间的渊源,同时也引出了中原文明有可能发源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界地带的推断。

    1956年,我省长江源头沱沱河沿岸发现了一批旧石器时代用于狩猎、击砸和切割的石器,这些石器,说明在远古时代,青藏高原就有人类活动。

    1982年,我省柴达木盆地柴旦湖南岸又发现了大批石器时代的遗物。这些发现,将青藏高原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推进到了3万年前。

    此后,我省湟水、大通河、黄河三河间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更是不断被发现,青海的远古文明的发展脉络,渐次清晰于人们的视野之中,而这样的发现,到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喇家文化遗址和柳湾彩陶的发现,达到了高潮。

    李晓伟留意到,无论是喇家文化遗址还是柳湾遗址,都坐落在河流两岸的台地上,这样的台地不仅拥有着可以耕作生息的小环境,而且还具有防范洪水的功能,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远古时期,这样的小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联想到大禹治水的故事和近年来专家们对数千年前黄河曾频繁改道的地质发现,李晓伟认为,因为远古时期地质结构不稳定,华夏大地始终处于洪水地震的高发时段。黄河上游及其上游支流地区,很有可能就是地质结构相对稳定,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这也恰好能反映出史前文化遗迹在河湟谷地、在黄河上游地区、在渭河流域、在夏河两岸频繁出现,而在黄河中下游却很少见的原因之一。

    还有,华夏民族形成的时期,正是羌人处于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段。一部分代表父系氏族文明的羌人,渐次从诞生地分离出来,并由西向东寻找新的家园,他们创造的文明也就呈阶次状由西向东传播渐进,并最终发展成为了文明程度更高的中原文明,而留在羌人原有的部族,依旧维持着母系氏族的状态,她们创造的文明形式,逐渐在历史的天空中黯淡。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以时间为依托的漫长过程,在轩辕到大禹千余年间,西王母始终与中原文明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留下了诸多记载。有专家因此指出,轩辕乃华夏之父,西王母是华夏之母,看来不无道理。

标签: [db:关键词]

更多文章

  • 炎帝黄帝非同一时期 两者整整相差11代?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db:关键词]

    陕西黄帝陵黄帝植柏轩辕黄帝像据《史记》记载,黄帝和炎帝在阪泉的郊野曾经先后打了几仗,炎帝被黄帝征服,而后,黄帝又擒杀了叛乱的蚩尤,被诸侯尊奉为天子。但是,据近日的《大公报》和《金陵晚报》相关文章报道,南京市六合区文物保管所所长蔡明义称,根据他的研究,黄帝是南京六合人的女婿,而且黄帝和炎帝之间相差11

  • 黄帝建国版图与他的足迹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db:关键词]

    关于轩辕黄帝的建国版图,在先秦著作中,主要见于《竹书纪年》和《庄子》。《竹书纪年》说:“贡傍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有熊是黄帝的根据地和大本营。围绕有熊,黄帝登具茨山、崆峒山(在今河南西南),到过襄城、洞庭湖、阪泉(扶沟,一说在河北涿鹿县)、涿鹿、赤水、昆仑山等地。它是以河南新郑为中心,北到河

  • “尧舜”不是传说:考古中华最新成果展现力证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db:关键词]

    彩绘龙陶盘毛笔朱书    7月29日,首都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手推出大型考古专题展览——“考古中华”,首次亮相的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文物,从考古学意义上证明了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朝之前的文明的存在。     尧、舜、禹文明的实际存在,终于从考古学意义上得到了证实。     7月29日,首都博

  • 伏羲:人类监狱发展史的肇启者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db:关键词]

    监狱,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押、囚禁犯人、执行刑罚的场所。但监狱的产生究其于何时?谁是人类监狱的肇启者和创建者?有人认为:皋陶是创建者,伏羲是肇启者。皋陶造狱皋陶,究竟是何人?据传说皋陶又称作咎繇,是我国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偃姓,生于山西洪洞县。《春秋–元命里》载:“尧得皋陶,聘为大理,舜时为

  • 赤壁之战诸葛亮舌战群儒共抗曹操多少年(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合东吴共同抗曹)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db:关键词]

    舌战群儒故事简介: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舌战群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这就为你介绍:舌战群儒故事简介舌战群儒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舌战群儒的主人

  • 唇亡齿寒的典故简短(唇亡齿寒是历史故事成语吗)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db:关键词]

    唇亡齿寒唇亡齿寒,汉语成语。释义: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唇亡齿寒的出处《唇亡齿寒》选自《春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

  • 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原文(华容道和关羽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db:关键词]

    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典故简介:华容道义释曹操故事内容是怎样的?如何评价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本文这就为你介绍: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典故简介“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的重点篇章。赤壁之战后,曹操仓皇从华容道败逃。诸葛亮派关羽在这里埋伏。曹操人困马乏,损兵折将,不

  • 项羽的历史典故有哪些(有关项羽的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db:关键词]

    1、破釜沉舟秦将章邯,引军渡过黄河北上,围攻赵国。赵国危急,赶紧向各国求救。然而各国的援军看到秦军气势那么强,根本不敢援救赵国,义军主将宋义,畏惧秦军,贻误战机,项羽一怒之下,在营帐中把宋义斩了,亲自带兵渡河援赵。项羽带领大军渡过黄河后,面对滔滔的黄河水,领着八千江东子弟兵发誓:“不击败秦军,决不收

  • 洛阳纸贵典故是什么(洛阳纸贵这个典故指的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db:关键词]

    左思,字太冲,是齐国临淄人。他的祖先齐国的王族中有左、右公子,就以“左”为家族这一分支的姓。左思的家族世代学习儒学。父亲左雍,小吏出身,凭借自己的才能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小时候学习钟、胡书及鼓琴,都没有学成。父亲左雍对朋友说:“思儿所知道懂得的,不如我小时候。”左思于是受到刺激,勤奋学习,同时擅

  • 成语典故都有哪些(盘点中国最有名的四大成语典故,你猜是哪四个字)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db:关键词]

    1、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 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 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 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 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 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 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 指乐曲绝妙。2、庄周梦蝶战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