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六十卷,宋苏辙撰,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北京国子监刊本。
版框下20.7厘米,宽14.7厘米。每一半叶十止,止二十字,小字单止字同。黑心,摆布单边,单乌鱼尾。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早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古四川眉山县)人。子由取女洵、兄轼并称“三苏”,同正在“唐宋八年夜家”之列。其为文以策论睹少,独树一帜,犹擅集文,患上苏子瞻“汪洋恬淡,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末没有可出”之评。所著《诗散传》、《秋春散传》、《古史》、《老子解》、《栾乡文散》等并止于世。
撰书后台
汉太史公做《史记》百三十篇,先人或者病其淆治。三国谯周“以司马迁《史记》书周秦以上或者采雅语百家之行,没有专据正派”,因而做《古史考》二十五篇,“皆凭旧典以纠迁之不对”。西晋司马彪“复以周为已尽擅也,条古史登科凡是百二十二事觉得没有当,多据汲冢编年之文,亦止于世”。至宋时,苏辙以马记“多没有患上贤人之意,乃果迁之旧,上自宓羲、神农,下讫秦初皇,为本纪七,世家十六,传记三十七。逃录圣贤之遗意,以昭示去世,至于患上得成败之际,亦备论其故”,乃成《古史》。书两头有附注,《四库齐书总目》“以叶年夜庆《考古量疑》考之,盖其子逊之所做”。
墨熹以“子由《古史》行马迁浅薄而没有教,疏略而沉疑,此二句最中马迁之得”。苏辙《古史序》云:“古之帝王其必为擅,如水之必热,火之心冷;其没有为没有擅,如驺虞之没有杀,盗脂之没有縠”,墨子觉得此语最佳。
历代民、公名目皆着录《古史》为六十卷,计本纪七篇、世家十六篇、传记三十七篇,取本书无同。
本书为明北雍所刻,书前有万历壬子年(1612)焦竑、孙如游叙言,并缀以苏辙本序。焦叙言:“宫谕鉴湖孙公摄北雍事,文教年夜兴,知雍有《古史》旧本,完好日甚,乃与而校梓,以示多士”。
孙序亦云:“尝读苏子由《古史》,其持论颇取讲开,乃齐书没有止于世。或者行北雍躲有旧本,余署雍事,索之籍中没有患上。太史澹园焦学生富于书,供患上其钞本,悉学生脚自雠校,遂抄写命梓”。
本书名目后刻有刊记,为“年夜明万历三十九年北京国子监刊。署监事左谕德掌北京翰林院孙如游检阅”,后有监丞下如斗、专士李廷谏、助教王养俊、墨一统等校对民衔名。
由上述可知,万历三十九年先后,时署北雍事的孙如游以焦竑家躲手本《古史》为原本,校刻出书了国子监本《古史》六十卷,并于翌年为之做序。
之以是与焦氏手本为原本,是因为“齐书没有止于世”和北雍旧躲本“索之没有患上”。据梅鷟《北雍志经书考》纪录,明嘉靖之前北京国子监便曾经刻印过一部《古史》,事先此书便只存五十卷,“脱者四十七里,存者五百六十五里”,那应当便是孙、焦二人所道的北雍所躲旧本,但惋惜至万历前期,此本已经然亡佚。
故古日所睹北雍本《古史》即是以焦竑脚校之手本为原本,又经北雍孙如游等人校刊而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