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山装的历史由来

中山装的历史由来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219 更新时间:2024/2/25 14:14:47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穿着中山装。由于中国著名政治人物毛泽东经常穿着中山装示人,所以西方人称呼中山装为“毛装”(Mao Suit),但中国却从未有如此称呼;日本人称呼中山装为“人民服”。这种服装及其衍生的变化服装,成为1980年代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今天中国和朝鲜的领导人在一些重要场合也会穿中山装。

一、思想和含义

中山装是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在民国十八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 遵奉先生之法。形制: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孙中山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

1、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

2、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

3、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

4、前襟的4只口袋上的4粒纽扣则含有人民拥有的四权:“选举、创制、罢免、复决”权;

5、袖口上的三粒扣表示“民族、民生、民权”的三民主义;

6、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

7、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二、中山装的特色

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虽然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胡锦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身着中山装面向世人、面向世界。

三、中山装的由来

在清朝(1644年~1911年),中国男子都是按照满族的式样梳理头发,穿衣戴帽,一直延续到20世纪之初。虽然中国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传统服装仍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服装仍沿用着传统的长袍、马褂、瓜皮帽等式样。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建立北洋武备学堂,聘德国教官训练,军服也参用德式,夏用黄卡叽布、草帽,冬用黑呢衣裤帽。

1895年,两江总张之洞亦仿德制编练自强军,“令其悉照洋法操练,并其行军、应用、军火、器具、营垒、工程、转运、医药之法,亦俱仿之”。与此同时,袁世凯采用德操编练新军,官弁军衣靴鞋均仿德式,颜色一律纯用黑色,“在营军衣均须窄小,尤须大众一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之后不久,传统服式开始受到外国服式的一些影响,当时的《奏定学堂章程》记载: "各省学堂冠服一端,率皆效仿西式,短衣皮靴,文武无别"。仿效西洋式样的新军军官军服,全国推行新式陆军训练军制改革是清末改制的一项。

清末新军出现了一些改变,1905年清末新军军服改革,基本上是照搬了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军服制度和军衔制度。鉴于清新军改换日本军服后,长辫无法塞入军帽中,影响射击的准确性,练兵处建议准予军士剪辫。《大公报》趁此时机,再次发起剪辫易服的讨论。清政府为了不给舆论以剪辫易服的口实,竟下令士兵将发辫盘于军帽之中。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变革,它象征着清王朝的彻底崩溃和一个时代的终结。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觉着当时的服装不足以显示辛亥革命成果,而当时孙中山觉着也应当有一个代表中国人民的辛亥革命成果的服饰,于是孙中山先生便结合西服和一些特殊含义创造了中山装。

四、中山装的成形

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英国陆军制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由于孙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发展成中山装,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关于中山装的来历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如有的说是1912年在广州问世的,有的说是由日本铁路制服改制的。这里提到的黄隆生是一位越南的华侨,开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孙中山到越南筹组兴中会,一次到黄的店购物。黄得知这个顾客就是孙中山时,当即要求加入兴中会,为革命出力。

中山装就这样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革命领袖和革命干部都穿中山装,人民群众也以这种服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欢迎。于是中山装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成为了中国男装一款标志性的服装,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见到由它演变而来的时尚服饰。

五、名字起源

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中的一个大类品种。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裤,这是辛亥革命后流行起来的欧洲军服,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称中山装。它具有我国民族的特点,穿着简便、舒适、挺括,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装的起源众说纷纭,有资料称,中山装原由当时的军装改制而成的。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的陆军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点像英国军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更非“西装”,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当时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9个纽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由于孙中山先生在海内外声望很高,这种服式便不胫而起,迅速流传全国。

另一说为粤版。说是孙中山1923年任广东大元帅时,以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设计,在自1902年在河内筹组越南兴中会时即追随他的老裁缝黄隆生的协助下,制成了第一套中山装。这一说法大体可信,细节未必可信。孙氏广东人,广东人向来视南洋为第二故乡(陈嘉庚在其回忆录里亦有如是表示),南洋企领文装与广东便服十分近似,因此产生一种广东版的中山装自然比较靠谱。

《北洋画报》1929年5月14日第318期有一篇妙观的《中山装之起源》谈到:“昨晤自南来某要人,为述民党制服之起源,始恍然于所谓代表三民五权等说,均属牵强误会。某之言曰:‘昔先总理在粤就大元帅职后,一日,拟检阅军队,欲服元帅装,则嫌其过于隆重不适于时,西服亦无当意者,正检阅行筐中,得旧日在大不列颠时所御猎服,颇觉其适宜,于是服之出,其后百官乃仿而制之,称之曰中山装,至今式样已略有变更,非复先总理初时所服者矣。云云。某君随侍中山多年,其说当不虚也。”

其实,更为靠谱的,应当是中山装源于学生装。初期的学生装多仿效日本学生装,而日本学生装用的是日本海军装,日本海军装是学的欧洲军装。孙中山在日本多年,喜欢穿日本学生装。故1926年11月,《良友》画报出《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时,刊登的孙中山照片的介绍就径说:“先生喜服学生装,今人咸称为中山装。”《申报》1926年5月5日第21版消息《三友实业社职员改装》:“其服制分甲乙二种,甲为中山装,即学生装,乙为世界装。”甚至在一些重大时政新闻中,也作如是观。《申报》1928年7月19日第8版《蒋昨续在北大讲演》:“今日九时半,蒋学生装到北大对各界讲演,听众千余,首讲打倒军阀……”作为孙中山的继承人,蒋介石穿的当然是最正宗的中山装,可是报章也直书其为学生装。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盘点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十位帝王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在中国历史上,曾先后有数百位帝王,其中虽不乏一些昏君庸主,但同样有大量的英明神主。个人认为,要在这数百位帝王之中,评选出十位最有作为,不仅要参考其文治、武功,更应该关注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十名: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功绩:灭南宋、建元朝,创行省制,发行纸币忽必烈为托雷第四子,蒙哥之弟,

  • 三国时期曹魏担任担任前将军和后将军官职的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百科

    汉末三国时期,武将官职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方将军等,其中,刘备时代,著名的四方将军有:前将军关羽、左将军马超、右将军张飞、后将军黄忠。 刘备称汉中王后,封了四方将军,都在同一时期,这个没有争议。在曹操时代有:左将军于禁,右将军乐进。那么,同一时期,前将军是谁?后将军是谁?先看于禁

  • 张献忠的义子中名气最大的是哪些人?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百科

    明朝末年,受朝廷苛政及自然灾害影响,失地农民起义不断,大大小小的起义军有数百股,在这些起义军里能和李自成分庭抗礼的就属后来在四川建立了大西国的张献忠了。张献忠是个真正的枭雄,为人残暴且不讲亲情,在危急时刻总是能放下包袱,比如他就常在即将战败的关键时刻杀妻杀妾杀子,因为妇孺和幼儿会拖累大军。但对于能紧

  • 古代媒婆官媒和私媒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古人四大喜事之洞房花烛夜,离不开一个重要人物的帮助媒婆。常言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想要结婚,没有媒婆帮忙是不行的。 媒婆,一般指的是专门牵缘拉线,促成一桩婚姻好事的妇女。古代未婚男女禁忌多,所以产生了男女婚配的中间人,也称红娘,冰人等。这是古代最重要的职业之

  • 战争中差点被蒋介石枪毙的将军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百科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中涌现出很多著名将领,名将的诞生,总免不了士兵的大量牺牲。有两位同样以守城闻名的将领,一位拒降突围却被蒋介石亲批死刑,另一位在降日后反获青天白日勋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两次守城战役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两位名将所涉及的两次关键战役。1943年11月23日,日军第116师团猛攻常德,遭到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怎么排级别?考试流程与等级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等级含义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明、清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

  • 明清时期的举人最高可以做到什么官职?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百科

    考中了举人,是进入了仕途的门口,由吏部管理,有了做官的资格,可以委任如教喻、县丞、主薄等,可以做副县级待遇的官。考中举人才可以参加全国性考试,即会试,相当于国考。中举者在次年春必须进京参与会试,也就是考进士。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清朝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前还必须进行一次复试,复试结果,按成

  • 三国的歇后语中有哪些是关于刘备的歇后语?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百科

    三国歇后语之关于刘备的歇后语: ●【刘备卖草鞋】本行●【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刘备对孔明】言听计从●【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对着张飞骂刘备】寻着惹气●【刘备三顾茅庐】尽找明白人●【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吃曹操的饭,干刘备的事】吃里爬外●【吃曹

  • “二十等爵位”指的是什么?每个爵位能享受怎样的待遇?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百科

    秦孝公五年(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这次变法使得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彻变革,不仅国力大增,且军队战斗力开始飞速提升。而秦军之所以战斗力如此强大,主要便是源于秦国独具特色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 秦国的二十等爵位制,其实可以看作是对周朝阶层的进一步细

  • 吐蕃为啥改名西藏?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百科

    一个人,突然改了名字,肯定有原因的。一个城市,改了名字,自然也有原因。西藏,是经过吐蕃改名而来。只是,现代人很少知道吐蕃为啥改名西藏?吐蕃这个名字,其实也挺好的,为啥要改成西藏呢? 西藏现代人之中,不少人去过西藏。不过,如果说去吐蕃,可能很多人就不明白了,其实这是同一个城市。首先我们来说说吐蕃的&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