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字】:舌挢不下
【成语拼音、注音】:shé jiǎo bù xià 、ㄕㄜˊ ㄐㄧㄠˇ ㄅㄨˋ ㄒㄧㄚˋ
【成语释义】: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成语出处】:《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惊讶或恐惧时。
【近义词】:大惊失色、畏缩不前
【反义词】:泰然自若、处之泰然
【成语例句】:次日长闻报,仰面视天,舌挢不能下。(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
【成语故事】:
齐国名叫信的中御府长病了,我去他家诊治,切脉后告诉他说:“是热病的脉气,然而暑热多汗,脉稍衰,不致于死。”又说:“得这种病,是天气严寒时曾在流水中洗浴,洗浴后身体就发热了。”他说:“嗯,就是这样!去年冬天,我为齐王出使楚国,走到莒(jǔ,举)县阳周水边,看到莒桥坏得很厉害,我就揽住车辕不想过河,马突然受惊,一下子坠到河里,我的身子也淹进水里,差一点儿淹死,随从官吏马上跑来救我,我从水中出来,衣服全湿了,身体寒冷了一阵,冷一止住全身发热如火,到现在不能受寒。”我立即为他调制液汤火剂驱除热邪,服一剂药不再出汗,服两剂药热退去了,服三剂药病止住了。又让他服药大约二十天,身体就像没病的人了。我所以知道他的病,是因为切脉时,发现他的脉象属于热邪归并身体内里的“并阴脉”。脉象理论说:“内热、外热错乱交杂的死。”我切他的脉时,没有发现内热外热交杂的情形,但都是并阴脉。并阴脉,脉状顺的能用清法治愈,热邪虽没有完全消除,仍能治好保住性命。我诊知他的肾气有时重浊,我在太阴寸口依稀能切到这种情形,那是水气。肾本是主管水液运行的,所以由此知道他的病情。如果一时失治,就会变成时寒时热的病。
【成语接龙】:
舌挢不下→下阪走丸→丸泥封关→关门打狗→狗盗鸡啼→啼啼哭哭→哭天喊地→地崩山摧→摧刚为柔→柔心弱骨→骨化风成→成名成家→家无常礼→礼崩乐坏→坏法乱纪→纪纲人论→论千论万→万应灵药→药到病除→除旧更新→新婚燕尔→尔汝之交→交淡若水→水泄不通→通工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