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字】: 三折其肱
【成语拼音】: sān shé qí gōng
【成语释义】: 肱:手臂;意思是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自能造诣精深。也指高明的医道。
【成语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久病成良医。
【近义词】: 三折肱为良医
【反义词】: 无
【成语造句】:
1、这个小问题,在别人看来是非常棘手,但是对他而言,却是非常简单,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之前都是经历过哪些,那是真正的三折其肱,在经历过非常痛苦的经历后才锻炼出他精湛的技术水平。
2、以三折其肱,把握机会,把握时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3、三折其肱,赋予新的生活,突破自我,穿越迷雾,抛弃迷茫,遇见更真实的自己!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在晋文公时期,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是中国最早的内阁制度。
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 ,六卿制度后来也是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分晋的主要原因。
晋国在称霸的过程中,卿族势力不断增大,甚至威胁了国君的统治,先有赵盾弑晋灵公,后有下宫之难灭赵氏,晋厉公灭三郤,栾书、中行偃弑晋厉公,卿族之间也是明争暗斗、相互攻伐。
到了晋定公时期,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赵鞅欲将卫贡500户良民从邯郸迁到晋阳,邯郸大夫赵午不同意,赵鞅想杀死赵午,赵午和中行寅、范吉射攻打赵鞅,赵鞅败逃晋阳防守,晋定公包围了晋阳。荀栎、韩不信、魏侈与范去射、中行寅有仇,就调军队去攻打他们,范吉射、中行寅反叛,晋军转过头平叛并获胜,范吉射、中行寅逃到朝歌据城自保。韩不信、魏侈替赵鞅向晋君道歉,晋君赦免了赵鞅,恢复了他的地位。
当时范氏和中行氏反叛时,很多人认为晋定公又要失败,有人认为范氏起兵属于反叛行为,民众不会支持的,再说晋定公已经屡战屡败,只要好好总结经验,就像三折肱为良医一样,不会失败
【成语寓意】: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表面越是光鲜,其背后越是艰辛。一个阅历深厚的人,必是走了许多弯路换回的。
【成语接龙】:
三折其肱→功败垂成→成败兴废→废寝忘食→食荼卧棘→棘地荆天→天下第一→一榻横陈→陈古刺今→今夕何夕→夕惕若厉→厉世磨钝→钝学累功→功成名就→就虚避实→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