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乾隆的诗一片一片又一片的思想感情(乾隆飞雪诗句赏析)

乾隆的诗一片一片又一片的思想感情(乾隆飞雪诗句赏析)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3726 更新时间:2024/2/3 4:00:02

业余写诗4万首,仅一首流传还被嘲笑,乾隆帝为何疯狂酷爱写诗?

乾隆帝是清朝的一代明君,他在爷爷康熙、老爹雍正的辉煌统治下继承雄风,打造了“康乾盛世”。

然而,这位政治上很有一番作为的皇帝,有很多的业余爱好,其中一项就是:爱写诗。

他有多爱写诗呢?据不完全统计,乾隆一生写诗的数量达到3.9万首,更有一说,其实他写出来的诗篇已经达到4万首,单论数量简直“秒杀”李白杜甫

乾隆帝写的那么多诗,真的很受人欢迎吗?并不见得。

因为将近4万首的诗篇,居然没有一首流传,像李杜诗篇那样脍炙人口的。对了,如果勉强算的话可能还真有一篇,就是小学生熟知的那篇《飞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乾隆帝见到雪时心血来潮,又来了灵感吟起诗来,可是作出了前三句,灵感就卡壳了,还是纪晓岚怕皇帝尴尬,给他补全了最后一句,才算完成了这篇《飞雪》。

后世人看到这首流传的诗,不禁发出嘲笑:这水平,谁不会写!

既然乾隆帝写诗如此“不在行”,他又为何疯狂酷爱写诗呢?

01

不光爱写诗,其它的他也爱,可以说乾隆帝是兴趣广泛。

比如,乾隆帝很爱玉器,常常下江南巡游,见到喜欢的就会收藏,包括字画书法也是一样,甚至还会收藏起来,盖上自己的收藏印章。

比如,乾隆帝还知识广博,精通满、蒙、维、藏、汉5种文字,常常喜欢读书,了解其他不同的文化。

比如,他甚至还对西方传来的天文学和数学感兴趣,专门制造了许多天文台来观测天象,了解西洋的一些机械原理,数学方面的方程、微积分,乾隆帝也很喜欢钻研。

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为何乾隆帝也爱写诗了。

对于一个兴趣爱好广泛的勤勉皇帝来说,爱写诗只是他人生的一小部分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帝之所以能写4万多首诗,笔者猜测他是把诗当成日记来写了。

比如,看到别人煮茶,他就来了灵感,写一首《荷露烹茶》;哪个地方遭遇了自然灾害,他会写一首《山东上年被灾州县颇多》;哪天收藏了一幅新画,也可以写一首《高其佩指头画虎》。

在生活经历丰富、灵感源源不断的情况下,不知不觉间,乾隆的诗就写了4万片首了。

从这个层面来说,乾隆帝的勤勉精神,确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不过很遗憾,乾隆帝很努力地在表现自己的“写诗天赋”,天却不遂人愿,他写出来的水平并不咋地。

02

可以看一下他写的《过蒙古诸部落·小儿五岁会骑驼》——

小儿五岁会骑驼,乳饼为粮乐则那。

忽落轻莎翻得意,揶揄学父舞天魔。

其实乍一看乾隆所写的诗,也会被瞬间惊艳,这挺好的呀?

要是拿乾隆的诗和我们现在的水平来比,那简直是好得不要太多。但人们常说他写得差,大多是和李白杜甫经典诗篇的比较,在一篇篇脍炙人口、意境深远的好诗面前,乾隆所做的诗没有什么亮点。

当然,纵观乾隆帝写诗的特点,除了打油诗之外,他的大部分诗都被评价为:言而无文,也行之不远。

好像说了很多话,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诗更重要的在于意境,如果意境差了回事,表面上的舞文弄墨也就意义不大了。

而乾隆帝却可以用这一首风格,写了4万多首,并且前后也没有较为明显的进步。明明写诗水平不咋地,为何乾隆帝不仅没有兴致阑珊,反而更加疯狂酷爱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大概率不知道自己作的诗水平有多烂,反而觉得自己才华横溢,认为自己每一次作诗,都是灵感最佳的表达。

要知道,乾隆是九五至尊,堂堂天子,他身边围着的都是一群俯首称是的臣子,若是他作出诗来,即便是写得不好,一般有良心的臣子顶多沉默不语,要是趋炎附势的可能还会借机称赞。

人一夸,就容易飘。在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会进步,是因为会受到批评,会听到批评和否定的声音,才会因此看到不足之处,继而改进。

可乾隆帝不一样,因为他的身份和地位,把“批评之路”的通道直接堵死了,谁敢直言不讳说“皇上,你这首诗写得并不好,哪里哪里还有待改进”。

这句话虽然真诚,可忠言逆耳,难保乾隆一怒就掉了脑袋。更何况,写诗纯粹是人家的个人爱好,没上升到国事,也没有大臣值得为此犯险。

这样一来,乾隆帝对自己写诗的认知出现偏差,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好的诗人往往是要苦难成就的,苦难磨练出来的意境,或许才是诗的灵魂。

而乾隆帝一生站在高层楼阁,未曾真正踏入底层,也没有经历李煜那样的亡国悲伤,在他的诗中根本不存在什么悲伤忧虑、壮志难酬、哀叹怀古之类的情怀,自然也就感觉差了点意思。

03

但说句实在话,乾隆所作的诗中,并不是每一首都很烂,也没有后世所嘲讽的那么不堪,甚至还有那么几首,是会被夸赞的。

比如乾隆所写的《烟雨楼即景》——

不蓬莱岛即方壸,弱柳新荑清且都。

烟态依稀如雨态,滮湖消息递西湖。

自宜春夏秋冬景,何必渔樵耕牧图。

应放晴光补畴昔,奇遐毕献兴真殊。

这首诗,不管是从文采还是境界上,都还算是很不错的。

或许是因为乾隆一生写诗太多了,一个人写诗的数量抵得过全唐两千多作者的诗,因此才会被后世放大,作为焦点。

好在写诗是乾隆帝的业余爱好,人家皇帝当得好,正业没辜负,写诗这事,也只当是他的一个诙谐小故事。

标签: 乾隆赏析诗句思想感情

更多文章

  •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对应的方位(四大神兽是何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玄武,朱雀,神兽,白虎,青龙,方位,何来历,对应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大神兽是何来历,分别代表什么?爱好天文的人都知道,现代天文学,采用的是西方的88星座体系。但是,在很早以前的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一套非常完善的星座体系。而且,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星象,有着非常特殊的重要意义,古人甚至将星象、与一个国家或者与个人的命运、吉凶祸福等等建立

  • 清朝年号顺序对照表(清朝12位皇帝年号的寓意)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年号,寓意,顺序,对照表,皇帝,清朝,12

    清朝共12位皇帝,他们的年号各有什么含义?背后充满心机。满清共十二位皇帝,入关前两位: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十位: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而他们的年号都有什么含义你知道吗?汉武帝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军元,而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

  • 人死后大脑还会有意识多长时间(人去世后经历怎样的过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意识,大脑,过程,经历,去世,时间,怎样

    人“死后”会经历怎样的过程?科学家:死后6分钟,人还存在意识!“死亡”,这是一个让人避之不及的话题,让人恐惧的东西往往是未知的,而死亡,正是一个活着的人永远无法知晓的议题。也难怪古时即便是坐拥天下的皇帝,也会畏惧死亡的到来。还是俗话说得好,克服恐惧的唯一办法就是直面恐惧。所以作为一个永恒的议题,无论

  • 贡品和供品区别(虽都是送东西但有着天壤之别)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供品,贡品,天壤之别,区别,东西,有着

    供品和贡品,都是送东西,有什么不一样?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有送供品和贡品的事情,“供品”和“贡品”,虽只有一字之差,其实意义却是有着天壤之别。有人会问,供品和贡品,不都是送出去东西,究竟有哪些不一样呢?在中国文化习俗中,供品和贡品的区别,因为各种原因所致,主要有目的、对象、场景、物品和时间等五

  • 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画家(唐代画师顾恺之代表作品)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顾恺,画师,朝代,画家,作品,代表,唐代,哪个

    思母至真,妙笔有神的唐代画师——顾恺之。很久没有动笔,而本人又偏爱人物画,因此特别想提到唐代画师顾恺之。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在中国古代画史上声名显赫。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作

  • 屈原的来历故事简短概括(屈原的个人经历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屈原,简介,概括,来历,简短,经历,故事,个人

    经典名人励志故事(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诗人,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小时候居住在乐平里

  • 布衾多年冷似铁什么意思(出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破歌,布衾,茅屋,秋风,杜甫,意思,出自,冷似,多年,什么

    身居茅屋心忧天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生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杜甫,成年后初期仕途坎坷,后又遭遇安史之乱,被迫四处迁徙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境遇在他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忧国忧民的心绪贯穿于他的整个人生。公元760年,辗转流浪至成都的杜甫,在朋友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全家人

  • 比干挖心的故事简介(封神榜中比干挖心后还活着吗)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封神榜,简介,故事

    比干挖心后还活着,卖菜老妇说了什么,让他当场暴毙?“比干挖心”的典故“封神演义”中有提到,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比干挖心之后,并没有死,他死是死在回去的路上,主要是时运不济,遇到了一位卖菜的老妇人。比干是商朝的肱骨重臣,对纣王忠心耿耿,因此得罪了苏妲己,妲己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心想要除掉他。可比干除

  • 谁被称为药王(孙思邈活了142岁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药王,尊称,孙思邈,后世,称为,142

    他是一位活了142岁的老中医,更是被后世尊称为“药王”—孙思邈。他是一位隐居于钟南山的高人:是为唐太宗等唐朝权贵治病的神医;更是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的人 ,他就是——孙思邈。孙思邈出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于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 。而且从小就是个“病秧子”,家里面为了给他治病,几乎是耗尽了家里的钱

  • 郭姓的来源和历史(姓氏郭的起源及分布情况)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郭姓,姓氏,起源,分布,历史,来源,情况

    身为郭姓的一员,你了解郭姓由来么?郭姓始祖又是谁?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姓氏文化渊源深厚,在黄土高原的秦、晋、豫三省,郭姓家族繁衍生息的家族之根就深扎其中,郭姓家族有着非常古老的发展渊源和历史传说。早在上古大禹时期,郭姓就已经开姓得基,主流郭姓的先祖就是从夏代的时候从黄帝部落中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