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印度的历史渊源?
【历史】现在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这两个国家的关系虽然比较低调,但是却显得比较暧昧。目前印度是日本最大的海外援助对象,印日建立了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在经济、安全、防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印度和日本虽然没有缔结同盟条约(印度奉行不结盟政策),但是两国的关系比盟友也差不了多少。
作为中国的两个邻国,印度和日本为何关系如此亲近呢?
一、两国有着悠久的合作历史,合作关系良好。
要说印度和日本的交集,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为了争取民族独立,掀起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而当时日本也有向南亚地区进军的计划,如果拿下印度,那么就可以与德军会师中东。但是英国作为印度的宗主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于是当时的印度和日本不谋而合,企图共同对付英国。
日本支持印度的民族独立领导人钱德拉鲍斯的印度国民军对抗英国军队。这个钱德拉鲍斯在印度具有很高的地位,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国会大厦前有三个人的巨幅画像,除了甘地和尼赫鲁,另外一个就是钱德拉鲍斯。甘地号召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企图使用和平手段迫使英国给予印度独立,但是这个钱德拉鲍斯却是一个革命分子,号召使用暴力革命的手段将英军赶出印度去。为此,钱德拉鲍斯曾试图寻求苏联、德国的帮助,但是都没有成功,后来辗转来到日本,而日本也有借助印度的力量打败英军的打算。
于是,日本就把在东亚地区俘虏的英军中的印度士兵交给钱德拉鲍斯组建了印度国民军,并招募了部分在东南亚的印度侨民,组建了印度版的皇协军。日军联合钱德拉鲍斯的印度国民军参加了英帕尔战役,结果日印联军战败。虽然当时日本和印度联军在同英军的作战中失败,但是印度人却把日本人当作自己的救星,认为日本人是帮助自己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这是两国合作关系的开始。
二战后,两国关系平稳发展,1952年印度和日本签署和平条约,印度放弃了日本的战争赔偿,两国正式建交。从此印度和日本关系发展迅速,日本从印度进口铁矿等矿产资源,并向印度提供日元贷款援助。虽然在冷战时期由于印度跟苏联关系良好,而日本跟美国是盟友,两国关系发展一度受到限制。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印度提出“向东看”政策,将日本作为重要合作对象。印日关系得以进一步改善。1986年起,日本成为印度最大的援助国。2006年起两国建立战略性全球伙伴关系,在安全、经济等多个领域展开全面的合作。
二、两国合作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需要。
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有着庞大的市场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并且两国合作也没有历史包袱,因此日本企业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大举进入印度市场,成为印度海外投资的主要来源。
相对印度而言,日本不但拥有先进的技术,同时还有雄厚的资本,由于日本是岛国,自身发展空间有限,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升级,需要将过剩的产能和资本转移出去,从而赚取更多的利润,那么印度无疑是日本比较理想的选择。
三、印度、日本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需要
日本这些年虽然经济徘徊不前,但早已是发达国家,并且稳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然而日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明显与自身的经济体量不相符,这些年日本一直在试图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而印度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已位居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印度已不满足于偏距南亚这一地区,因此这些年印度不断在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建设,以期冲出印度洋,成为世界性强国。
印度和日本这些年合作频繁,两国为了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曾联合德国和巴西组建4国联盟,试图通过集体的压力迫使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以便能够进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随着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的调整,印度成为美国“印太战略”的重要一环,而美国构建的“印太战略”囊括了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印度之所以被美国所看重,就是因为印度位居南亚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印度日益增强的实力,参与“印度战略”这也为印度和日本加强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韩国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韩国古称百济隶属于朝鲜王朝,朝鲜王朝在明朝与清朝的正统附属国。积极效仿中国的科技技术,儒家思想文化并延承至今
古巴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中国和古巴是1951年5月21日建交。
1951年5月21日,中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以来,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
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与巴总理穆阿里举行了两次友好会谈,双方一致认为应加强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两国总理的会谈对增进两国之间的了解和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万隆会议后,两国高层往来逐渐增多。
1956年10月,巴总理苏拉瓦底应邀正式访华。12月,周恩来总理访巴。一年内两国总理的成功互访,极大地推动了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和两国人民友谊的发展。
土耳其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土耳其人系西突厥的混血后裔。7世纪西突厥灭于唐后,其中乌古斯部塞尔柱人自中亚迁至西亚、欧洲,同当地波斯人结合。
奥斯曼一世在1299年建立奥斯曼帝国。到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拜占庭帝国,至16世纪和17世纪,尤其是苏莱曼一世时期达到鼎盛,统治区域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故奥斯曼帝国的君主苏丹视自己为天下之主,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瓦解,遂遭欧洲列强殖民侵略。
1919年,在凯末尔领导下开展民族解放武装斗争,推翻封建王朝,击退外国侵略,于1923年建立土耳其共和国。
以色列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开封犹太人与雅可布
在古代,开封是居住在中国的犹太人的中心。宋代帝王曾友善地对犹太人说:“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开封)。”明白地告诉他们,可以保持自己的宗教和习俗,住在中国帝王身边也可以。帝王的话使处境已开始变得艰难的犹太人大受感动。他们在中国娶妻生子,参加中国的各类科考,担任各级文武官吏。宋代犹太人在开封有1000多人,到明代已发展到5000多人。欣然加入中华民族行列,这在世界史和以色列史上是个奇迹。在其他国家里,犹太人是不愿意改变自己信仰的,即使被迫改宗,心中仍笃信着本族信仰。
明朝时,著名的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发现中国开封有犹太人,他猜想这些犹太人保存着犹太律法“摩西五经”。他的发现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前来考察。结果发现:开封犹太人信奉的是“一赐乐业教”,与“以色列”(Israel)一词同音,跟中国的回族完全是两回事;他们宰杀牛羊时要挑去脚筋(因此中国人又称他们的教为“挑筋教”),其习俗与欧洲犹太人完全相同;他们主要居住于中国的开封,在泉州、杭州、广州等地也有一些。这些传教士还发现:中国历代君主和民众对犹太人不薄,犹太人在中国融合和同化的速度很快。
我们尊马可波罗为“促进中外交流的大师”。其实,比他来得更早并对华友好的是位犹太人,他的名字叫雅可布,是马可波罗的同乡,自称为“安纳科的所罗门之子、意大利佛罗伦萨市的犹太法学博士之侄”。他是1270年从意大利半岛来华经商的。他深深叹服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用了280页羊皮纸写了厚厚一本书,歌颂他居住了6个月的城市,起名叫作《光辉的城市》。遗憾的是,这本书未能出版,原因是他在书中激烈地抨击了天主教会的专横与无耻,指斥教士们竭力在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制造不和。否则的话,响当当的“马可波罗”名字就换成雅可布了。
上海犹太人
当上海成为外国人的“冒险家乐园”后,中国的犹太人中心也因此由开封移到上海。上海第一批暴富者是犹太人,以沙逊、哈同和嘉道理等人为代表。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一,利用西方列强的特权地位大胆交易,充分发挥犹太人精于预测、善于经商的才能,在很短时期内聚敛起巨额财富,成为上海滩头显赫一时的名人;二,广交朋友,广开财路,多元化发展。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时,有不少犹太人参加了这场革命,德国犹太人亚伯拉罕科亨将军还一度当上了孙中山的卫队长。孙中山在1920年4月24日致信《以色列传讯报》主编、上海犹太人著名活动家N埃兹拉先生,表达他本人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同情和支持,称这个运动是“当代最伟大的运动之一”。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上海犹太人受到中国的特殊礼遇。当时,各国都限制或禁止犹太移民前来避难,惟有中国的上海对他们敞开大门。正因为如此,二战前夕流入上海避难的犹太人超过了3万人,那里虽然生活水平不高却使他们逃脱了希特勒的屠刀。在抗战期间,这些犹太人参加了上海各种公益活动和文娱活动,把死气沉沉的上海变成了生气勃勃的“中国维也纳”。同时,他们在经商方面也取得巨大成就,为上海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情况大变,原为“避难地”的上海变得不安宁了。1943年日本人在虹口区设立犹太隔离区后,许多在上海的犹太人开始离开上海。但中国人对留下的犹太人仍很友好,甚至在二战末期美国空军误炸虹口区时,不少上海人不顾自已的安危冲进火海抢救犹太人。
建国后的犹太人
新中国建立后,一些犹太人继续留在中国生活或工作,他们之中有些人加入了中国国籍,甚至加入中国共产党。
沙博理,原为美国犹太人,当过律师,二战时被美军选送学习中文,遂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十分敬仰。他于1947年从美国来到中国,与中国左翼作家凤子结婚,1963年他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加入了中国国籍。沙博理长期在外文出版社工作,将中国名著《水浒传》和《创业史》《家》等书译为英文,推向世界。同时他还兼任许多社会职务,甚至从事电影演出,是个很活跃、影响很大的政治家和社会学家。他也十分关心对开封犹太人的研究,他的《旧中国的犹太人:中国学者的研究》一书于1984年在美国纽约出版,他因此携夫人凤子访问了以色列并出席了该书的发行仪式。
爱泼斯坦,原为美国犹太人,父母是波兰犹太移民。同沙博理一样,他也是在中国的知名度很高的犹太人。他幼时来华后,在香港加入了由宋庆龄领导的“中国保卫同盟”。他与中国高级领导人毛泽东、宋庆龄、周恩来、朱德等人相交甚密。新中国建立后,他与妻子邱茉莉1951年由美国绕道欧洲来到北京,创办了英文版的《中国建设》并长期担任主编。他于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1964年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他还参加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重要著作的英文稿审定,为中国对外宣传作出了特殊贡献。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历史渊源?
追溯至西汉时期,塔吉克斯坦与中国还有不小的渊源。那时,它还属于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元朝时期,为蒙古族察合台汗国地。在中国历史上,塔吉克斯坦地区"几进几出",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现今,帕米尔高原是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交界之地。在清朝全盛时期,此地属于中国管辖。直至1890年间,俄英两国签订协议,瓜分了帕米尔高原的地区,只留下东部斜坡给中国。
中国洽川与关雎的历史渊源?
位于合阳县境内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洽川地处黄河湿地,境内有关雎洲、处女泉等人文、自然景观。中华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教授认为,《诗经》首篇之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千古绝句,描写的正是发生在洽川的周文王和太姒之间的爱情故事;《大明》篇详细记载了周文王迎娶太姒的盛大场面:“在洽之阳(今合阳),在渭之”、“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诗经》305篇,至少有20多篇和洽川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合阳是《诗经》文化之乡,洽川是中国爱情诗之源。
合阳县县长樊存弟在接受采访时说:“《诗经》不仅是中华古文明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诗经》文化之乡合阳举办这次国际研讨会,对于提高合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提升洽川景区的文化内涵,实施旅游名县战略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哈萨克族的祖先,是先秦时期生活在伊犁河谷和七河流域的乌孙人、康居人及部分塞种人和月氏人,起初接受匈奴的统治,直到汉武帝击败匈奴、开通西域后,才改而向中原王朝称藩。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今天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今日哈萨克斯坦所在的地区,由此被囊括进中国版图。
在此后近800余年的时间里,西域一直接受中原王朝的统治,或者向中原王朝称藩,直到唐朝因“安史之乱”失去对它的控制。此后,西域成为突厥、铁勒、回纥、吐蕃(藏族)、大食(阿拉伯人)等民族竞相争夺和融合的地区。766年,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葛逻禄人在背叛唐朝后,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东部建立叶护国,实力一度很强盛。
从8世纪中期开始,阿拉伯人开始侵入中亚地区,很快便占据今天哈萨克斯坦的南部,并最终灭亡叶护国。9世纪至12世纪时,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衰落,哈萨克斯坦又相继遭受乌古斯、黑汗、基马克、钦察等汗国的统治,到12世纪上半叶时,又沦为西辽的属地。13世纪初,蒙古人发动一连串的西征事业,哈萨克斯坦因此被征服,并成为金帐汗国(由成吉思汗之孙拔都所建)的领地。
15世纪初,随着金帐汗国的衰落,今天哈萨克斯坦大部分地区沦为月即别汗国的属地,但当地民众并不乐意接受该国的统治,于是大部分逃往费尔干纳谷地和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并得到察合台汗国的庇护。由是这些部落是脱离月即别汗国统治的逃难者,因此东察合台汗国便称呼他们为“哈萨克”(意为“逃亡者”、“脱离者”),而这便是哈萨克族名称的来源。
明景泰七年(1456年),在察合台汗国的默许下,哈萨克族的首领克烈汗、贾尼别克汗共同创建哈萨克汗国(1456-1847年),并不断吸引周邻大量游牧部落前来加入。到16世纪20年代时,哈萨克汗国的实力达到巅峰,疆域东至额尔齐斯河,北至伊施姆河、图尔盖州、鄂木斯克,西至里海,南及锡尔河,基本上奠定了今天哈萨克斯坦的版图。
然而,哈萨克汗国的强盛并没有维持多久,在哈斯木汗离世后不久(1523年),便迅速陷入割据混战当中,最终分裂为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三部(“玉兹”在哈萨克语中意为“地区”)。其中,大玉兹主要分布在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以及伊犁河到锡尔河的广阔地区,中玉兹主要分布在锡尔河中游及卡腊山脉一带,小玉兹的领地则位于今天哈萨克斯坦的西部。
17世纪末期,由漠西蒙古人建立的准噶尔汗国(1678-1737年)强势崛起,并成为中亚的霸主,实力可与清朝和沙俄相抗衡。面对准噶尔汗国强大的压力,小玉兹在1730年臣服于沙俄,中玉兹在1735年也寻求沙俄庇护,而大玉兹则被并吞。但是,准噶尔汗国完全控制中亚没多久,便被强大的清朝击灭,时在乾隆二十二年(1737年)。
准噶尔汗国覆灭后,大玉兹故地并入中国,而中玉兹则转而向清朝称藩(小玉兹此时已并入沙俄)。由此,今日哈萨克斯坦的大部分地区,便再度并入中国版图,由清朝设置的伊犁将军管辖,时间长达百余年。然而,清朝虽然成功地收复西域地区,但由于防务的薄弱和此后的一连串变故,逐渐给沙俄提供了入侵的良机。
1864年,就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当年,沙俄利用清朝内乱、无暇西顾的机会,以武力相威胁,迫使清政府跟它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称《塔城议定书》),从而霸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包括斋桑湖在内的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由此,今天哈萨克斯坦所在的地区跟中国脱离,成为沙俄的属地。
中国和以色列的历史渊源?
追溯历史,则也许还能找到一点以色列人和中国人的渊源。二战时期,中国是犹太人避难的重要国家。当时中华民国驻德国的大使在纳粹开始迫害犹太人时疯狂加印签证,给犹太人避难的机会,犹太人当然会对此表示感激。
来到中国的犹太人大多聚居在港口城市上海,以至于上海后来有了犹太人会堂。这些犹太人在以色列建国以后,也成功回到了家乡,并带去了自己在中国的见闻和好感。这是确有其事的。每年都有很多以色列人,到中国的哈尔滨市,上海市,天津市等地,凭吊先人的墓地,参观先辈住过的故居,教堂,银行,工厂,办公大楼,宾馆,餐厅等。感恩中国政府及人民收留了许多犹太人难民。
中国的民族婚礼的历史渊源?
中国少数民族婚宴习俗:辣子面
白族人婚礼以热烈隆重而著称。因白族话中“辣”与“亲热”谐音。因此,当新郎进入洞房时,新郎的伴郎们即将辣子面撒入早已准备好的火盆里,一时辣味四溢,呛得新郎和新娘一阵大咳。接着,新人在新房里吃喜饭、喝喜酒,在饭菜及酒肉中同样调入很浓重的辣子面,辣得新郎新娘难以下咽。这时闹喜的人们便爆发出一片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