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杰出历史人物和贡献?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写的《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梦溪笔谈》具有世界性影响。日本早在19世纪中期排印这部名著,20世纪,法、德、英、美、意等国家都有学者、汉学家对《梦溪笔谈》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而在这之前,早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各种语言的翻译本。
1985中国杰出历史人物?
1985年中国杰出历史人物:华罗庚
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凭,却是蜚声中外的数学家;他,虽然因病左腿残疾,但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到处都留有他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的艰辛足迹,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他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此后,他顽强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20岁时,华罗庚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
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在英国的两年之中,他攻克了许多数学难题。他的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昆明的一个吊脚楼上,他写出了堆垒数论。1946年9月,华罗庚应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63年他和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
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他一生硕果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此外,万哲元、陆启铿、王元、潘承洞、段学复等人也是在华罗庚的悉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
在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华罗庚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于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欧洲杰出艺术家历史人物?
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艺术家,在绘画、雕塑、建筑和诗歌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创作的雕塑作品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是文艺复兴后三杰之一,其一生都在积极的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影响力甚至达到了之后的三个世纪,通过米开朗基罗简介可以了解一下这位杰出的艺术家。
92年杰出历史人物币发行几枚?
【发行背景】
为了纪念中国杰出历史人物,中国人民银行定于1992年发行中国杰出历史人物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6枚。其中金币1枚,银币5枚。由沈阳造币厂铸造,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金币背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坐像
【藏品欣赏】
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纪念币
【藏品描述】
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第七组金银币的共同正面为国徽图案,国徽上方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背面刊有“1990”字样,国名中的“”字和“”字采用了非规范字汉字,背面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坐像,币中的朱元璋皇帝坐在龙椅上,手中持有书卷,目光遥视前方。金币设计精美细致,突出了朱元璋与后面建筑背景的立体感。四枚银币分别是李自成、李时珍、罗贯中和郑和的图案,选题采用了明朝当时的著名人物,涵盖了政治家、医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等的独特风采,银币中的李自成爱民如子,与北京众的士兵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情景,李时珍品尝百草,为中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贡献,罗贯中写出了名闻中外的《三国演义》,在中国的名著中享有一席之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家喻户晓,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经济贸易,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52年至1966年杰出历史人物?
1952年至1966年杰出历史人物:雷锋,焦裕禄,钱学森
雷锋(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5月,雷锋作为所在部队候选人,被选为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2年2月19日,雷锋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在大会上发言。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男,汉族,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
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中国古代杰出商人有那些?
锦熙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古代有名的商人很多,明清时期的王直(海盗海商)、清朝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等等就不说了。
不妨说说商人的早期阶段,先秦秦汉时代有哪些商人和有趣的典故。
1、最早的商人王亥(商人和“商人”的鼻祖)
中国古代历史上商族似乎特别善于经商贸易活动,后代的商人职业名称据说就与此有关联。
夏泄十二年,王亥为了要解决牛、羊过剩的问题,于是跟其弟王恒讨论。
跟其他部落以物换物。决定好之后,与王恒选一些有活力的牧人,一起亲自把这些动物送至有易国(今河北省易县一带)。结果这位原始商人最后可能被黑吃黑了,成了牺牲品,我记得袁珂的《中国古代神话》里生动地讲了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不过是说他勾搭那个部族的女子云云。
据《竹书纪年》记载: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王亥和弟弟王恒一起从商丘出发,载着货物,赶着牛羊,长途跋涉到了河北的有易氏。有易氏的部落首领绵臣见财起歹意,杀害了王亥,赶走了王亥的随行人员,夺走了货和牛羊。
2、春秋爱国商人弦高
主要事迹他假装犒师智退秦军。鲁僖公33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情,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犒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当郑国君主要奖赏弦高时,他却婉言谢绝:"作为商人,忠于国家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受奖,岂不是把我当作外人了吗?"
假装使臣,从容镇定地演习表示郑国早有准备,郑国的商人确实厉害反串一把是外交使节也滴水不漏,爱国热情可谓青史留名了。12头牛退秦兵,秦国回师顺道还灭了滑国,在崤山惨败。
3、齐国名臣鲍叔牙,管鲍之交美名传
相传鲍叔牙早年和管仲都曾经一起经商做买卖,齐国人确实有经商传统,这里鱼盐资源丰富。管仲和鲍叔牙当年从事的很可能就是贩卖衣物布料或者鱼盐之类的商品。《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卤,人民寡,於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後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於列国之君。是以齐富至於威、宣也。
4、经济规律大师范蠡和计然
计然更像是经济学家的角色,为越王勾践出谋划策。所谓计然七策虽然未必全部是真,但其注重市场规律、供求平衡的思想确实为越国崛起提供了保障。
范蠡就不用多说,也叫陶朱公。善于经商致富。
昔者越王句践困於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於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於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後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5孔门七十二弟子中的阔少、天才辩手争论家子贡
子贡在春秋末年外交舞台上十分活跃周游多个诸侯国声名赫赫。而且很受孔子喜爱。子贡不仅在学业、政绩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在理财经商上还有着卓越的天赋。《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
6、白圭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白圭的经商特色是逆向思维买进、抓住机遇果断出资、富余学习精神,而且仁义买卖,有儒商和社会责任在一定。但似乎以邻为壑的治水的白圭和他似为两人。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太阴在卯,穰;明岁衰恶。至午,旱;明岁美。至酉,穰;明岁衰恶。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至卯,积著率岁倍。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7、其他战国时代商人
在贾谊过秦论里和陶朱公范蠡并称的著名商人还有猗顿(盐商)
猗顿用盐起。而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金属锻造)
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畜牧业)
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盐商)
8、大名鼎鼎的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政治投机,一字千金的文化工程
吕不韦是战国后期的大商人,杂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持编撰了《吕氏春秋》一书。
吕不韦年轻时,其父对他说,种田可得“十倍之利”,经营珠宝可得“百倍之利”(珠宝奇货可居)。于是,吕不韦周游于各国大官僚、大贵族之间做珠宝生意,且舍得在“一把手”身上破费(买通,擒贼擒王),结果获利颇丰,很快成了大富商(卖空)。
后来,吕不韦到赵国的首都邯郸经商,听说秦昭襄王的孙子异人(名子楚)在赵国为人质,秦国数次攻伐赵国,赵国因此对子楚很不礼貌,子楚陷入了困难的处境。吕不韦的父亲对他说,子楚像珠宝一样“奇货可居”,贩卖他可以“获利无数”。于是吕不韦主动与子楚交朋友并倾囊相助,《史记》上是这样写的:
吕不韦往见子楚:“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待子门而大I”后面的故事结局诸位都清楚了,子楚即为吕不韦位至丞相,权倾天下。
9、卓文君的父亲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馀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於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於人君。
卓文君父亲的家族本来是赵国人冶铁致富,后来被迁徙到巴蜀的临邛,成为金属冶炼锻造的大富翁。后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两情相悦,当垆卖酒那是后话了。
10、邓通,皇帝男宠,私人铸钱
邓通,蜀郡南安人,汉文帝男宠,凭借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依靠当时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
11、桑弘羊(?前80年),洛阳人,西汉政治家、财政大臣,事汉武帝、汉昭帝两朝,历任侍中、大农丞、治粟都尉、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因功赐爵左庶长。
桑弘羊出身商人家庭,十三岁时以精于心算入侍宫中。自元狩三年(前120年)起,在武帝大力支持下,先后推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经济政策,同时组织六十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12、聂壹:巧妙实施诡诈战略的商人
西汉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雁门马邑一带的豪商聂壹出于对匈奴的熟悉和对西汉王朝边患不息的焦虑,透过王恢向武帝建议,和亲之后汉朝已经取信于匈奴,只要诱之以利,必定能将之击溃。于是聂壹奉命以自身作饵,亲到匈奴阵营,向当时的军臣单于诈降,更称自己能斩杀马邑县令,迫使马邑举城投降,然后可尽得该城财物。单于信其言,又贪其利,便立刻策划起兵。聂壹回汉后,以一名罪犯的首级讹称为马邑长吏之头。计划最后失败了。《三国志》中提到张辽"本聂壹之后,以避怨改姓
中国古代真有历史人物吗?
这当然是有的,而且在历史上留名的人物太多。
比如说:
姜子牙,亦作姜尚,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子牙就是一个在西府渭水河畔钓鱼的老头,后被周文王器重,拜太师伐纣,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姜子牙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故事?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牛角挂书】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女王?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
女性在中国古代男权社会中,本来就没有一席之地,但偏偏皇宫里的女人却时时处处离不开政治权力,因此,历朝历代的后宫斗争无不与政治权力相关。当然,女性要掌握政治权力,就必须参政。但是,女人们要想参政,就必须首先获得皇帝的喜欢何宠爱。然后,才能获得龙床革命的成功,以致兵不血刃地掌握最高权力而君临天下
中国古代杰出软笔书法家?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欧阳纥之子,楷书四大家之一。
隋炀帝即位,欧阳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年)投靠夏王窦建德,授太常卿一职;武德五年(622年)归顺唐高祖李渊,授侍中,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册封渤海县男,主持编撰《艺文类聚》。
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善于书法,史称“大欧”。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