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建安之杰的诗人是谁(曹植是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

建安之杰的诗人是谁(曹植是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269 更新时间:2024/2/16 7:51:45

曹植七步成诗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人为杜撰,其实正史并无记载!

曹植是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被誉为“建安之杰”。

曹植才思敏捷,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就是“才高八斗”的由来。由此足可见曹植才华出众,天赋异禀。

同时,作为曹植的代表作《七步诗》,更是被传颂千年,毕竟七步之内写一首诗是需要极高天赋和底蕴的,而曹植不仅能做到七步成诗,还能借题发挥,可见其才学之高。

但近些年的研究却发现,历史上很可能没有曹植“七步成诗”一事,为什么这样说呢?

曹植“七步成诗”一事,最早被记载在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刘义庆所著的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之中,原文如下: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后来流传的七步诗仅有四句,是因为《三国演义》才流行起来的,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世人之所以认为“七步成诗”确有其事,是因为《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所处的朝代距离三国时期不远,他讲述之事真实性较高。同时,曹植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才华,留有许多传世佳作,如《铜雀台赋》、《洛神赋》、《七哀诗》、《赠白马王彪》等。

南北朝时期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由此可见,以曹植的文采,写出《七步诗》完全不在话下。可问题是,《七步诗》究竟是曹植被曹丕为难时所写,还是在曹植被贬之后所写呢?事实上,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研究诸多文献得到答案。

首先,在西晋陈寿编写的《三国志》中,根本没有关于曹植“七步成诗”的记载,最多只是夸赞曹植能够“出言为论,下笔成章”,而关于对曹植被贬的经过也只有一句话:“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旨,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

有人可能会质疑,《三国志》的记载较为简练,不可能详尽记载这些事,但东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所做的注中也没有关于曹植七步成诗的记载,要知道裴松之的注是非常详细的,几乎囊括了曹植的一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唯一可能就是根本就没有七步成诗这件事。

其次,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并不是史书,而是古代小说集,主要记载晋代的士大夫言行、轶事,而且里面很多内容都是文学上的虚构之作。

虽然此书对于后代文学影响颇大,同时也能反映晋代的文化特点,但要把此等小说中的故事来当作历史来读,显然是不妥的。并且刘义庆相距曹植的时代大概二百多年,期间并没有其他的史料记载过曹植曾“七步成诗”,所以此事的可信度并不高。

最后,现代许多学者也对曹植“七步成诗”也抱着谨慎的态度。在多个版本中的《中国文学史》中,在论述曹植的篇章中,很少有提到曹植“七步成诗”一事的,即使提到了,也仅是把其当作一个故事或者传说来看待,而不是史实。

比如在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

在论述曹植时,是这样写的:“《世说新语》载一个故事说,曹丕成命他(曹植)七步中为诗,不成则行大法。……这个传说很能表现他当时的处境。”由此可见,专家都认为曹植“七步成诗”也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当时的曹丕也不可能逼迫曹植做此事,当时曹丕刚刚继位,正是要树立政治形象与威信的时候,虽然会以贬斥曹植来树立威信,但绝对不会做出杀了曹植的举动,这有违帝王之道。

根据《三国志》记载,曹丕在继位之后,只是除掉了曹植的羽翼,并以曹植喝酒为借口将他贬为乡侯,以此来敲打曹植,不久后便恢复了曹植的王位。

这才符合曹丕的帝王手段,倘若曹丕真让曹植七步成诗,若曹植没作出来,那便是手足相残,这会受世人诟病的,所以曹丕断然不会做出此事。退一步讲,倘若曹丕真这样做了,那为何在两百多年后才出现了此事的记载呢?

总的来说,历史上是没有曹植“七步成诗”一事的,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故事,很可能是曹植在被贬乡侯时写了这首诗,后来辗转流传了出去,由于曹植是夺嫡失败者。

这首诗引起了许多人的对曹植同情,于是便有人给他杜撰了一个创作背景,以表达对曹植的同情与对曹丕的讽刺,同时侧面称赞曹植的才华,一直流传到今日。

标签: 诗人盛名曹植时期建安三国

更多文章

  • 建立唐朝的人是谁(谁才是唐朝真正的开创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开创者,建立,唐朝,真正

    你知道唐太祖是谁吗?相比于李渊,其实他才是唐朝真正他的开创者。很多人都知道,唐朝的开国皇帝,名叫李渊。李渊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唐高祖,隋朝末年,出身贵族世家的李渊悍然起兵,在经过一番动荡之后,最终扫平了天下,建立了唐朝。不过,关于唐朝和李渊,很多人或许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其他朝代的开国君主,庙号大多为

  •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终于找到了吗(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哪了)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允炆,建文帝,下落,找到,到底,终于

    朱允炆的墓被寻找到,600年前建文帝的下落总算水落石出。明惠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史又称其为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对于朱元璋而言,本身最看好的是长子朱标,可惜的是朱标英年早逝,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建

  • 混世四猴的武器分别是什么(神话中混世四猴的武器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混世,武器,神话,来历,分别,什么

    盘点历史神话中混世四猴的武器!在中国历史神话中,一共出现过四只以猴子为原型的神话人物,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通灵石猴孙悟空了,除了孙悟空之外,还有六耳猕猴和通臂猿猴以及赤尻马猴。他们都神通广大,他们除自身本领高强外,往往还有兵器加持本领,那么我们就来说说他们手中的什么兵器。1.如意金箍棒(通灵石猴)如

  • 活佛济公个人资料简介(济公李修缘是一个懂佛法的疯和尚)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济公,修缘,疯和尚,活佛,佛法,简介,资料,个人,一个

    “济公”李修缘,其实是最懂佛法的“疯和尚”。谈起活佛济公,多少人都能对其的故事朗朗上口,他是降龙罗汉,也是禅宗的第五十代祖师,南宋时期关于他的故事流传不止,民间称他为活佛济公。传说他疯疯癫癫不成派系,一副高僧模样也没有,甚至还喝酒吃肉,常把一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作为自己的借口。然而实际上,他却是一

  • 活字印刷术影响和作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过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活字,印刷术,毕昇,发明,介绍,作用,过程,影响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毕昇,北宋时期活字印刷的发明者。毕昇的老家在湖北黄冈英山县,幼时因为家庭贫寒,他跟随父母逃荒到杭州,毕昇自幼心灵手巧,喜欢研究物件,长大后在一家书坊做刻版师傅。由于他非常酷爱雕版印刷,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发明了活字印刷。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简,是把竹片或木片砍

  • 火车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1814年火车发明的前世今生)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火车,发明,前世,今生,出来,1814年,时候,什么

    火车的前世今生,1814年火车的发明!欧洲工业革命以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厂手工业。机器大工业需要大量的燃料、原料,也要把生产出的产品送往各地。而在19世纪以前,运输依靠水上船舶,陆地上只能依赖马车,这远远不能满足大工业的需要。机器大工业呼唤着现代运输工具的诞生。1814年,放牛娃出身的英国工程师斯蒂芬

  • 火箭军女神李莉简介(李莉犀利的军事点评让人印象深刻)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莉,火箭军,印象,简介,军事,点评,犀利,深刻,女神

    “火箭军女神”李莉,犀利的军事点评,吓退美军隐形战斗机。“我觉得我这一辈子都在转型,感觉我的人生永远在路上”。这是我国“火箭军女神”李莉对自己的评价。作为一个准确推算出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作战意图,靠着犀利的军事点评就登上了美国2005年“威胁国家安全人员名单”的李莉,她的人生无疑是传奇的。可她的传

  • 单刀赴会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单刀赴会讲的是关羽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单刀赴会,主人公,故事,这个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单刀赴会”真正主角的是谁?真是关羽吗?人们历来将关羽敬若神明,世界各地,大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供奉着关公的神像。关公在人们的心目中,除了有点心高气做的似点之外,简直是一个仁、义、礼、智、信俱全的完人。当然,关羽之所以广受人们的尊崇,与《三国演义》中对他形象的美化塑造有极大的关

  • 子虚乌有典故出自哪部作品(成语子虚乌有的由来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子虚乌有,典故,成语,出自,介绍,作品,故事

    "子虚乌有"是一个成语,也可写成"乌有子虚″。意思是指虚构而不真实或幻想而不存在的事情。也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精心设计,胡编乱造出无中生有的事情。虽然人们都知道"子虚乌有″是啥意思和怎样使用,但你晓得"子虚乌有″出自那里,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吗?原来"子虚乌有″是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虚构的

  • 写给女儿的诗句精选(韦庄为女儿写的妙诗堪称一绝)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韦庄,诗句,女儿,精选,堪称一绝

    韦庄为女儿写的妙诗,有趣更有水平,不少人读完说他“重女轻男”!晚唐时期,皇帝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越发严重。这样的情况下,在我们大多数人想来,这一时期的读书人应该有着“挽大厦于将倾”的雄心壮志。即便没有这般的家国情怀,那笔下的文字也应该多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以愁苦为主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