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长安一片雪,得葬故乡人!
长安,一个遥远且美丽的名字,这是大唐帝国的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无数人在这座城市里追求着自己的理想,想要功成名就,成为那个能在青史上留下名字的人。
杜牧,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甫齐名,称为“大小杜”。杜牧的这一生,和这座城市,有着解不开的关系。
杜牧生于长安,世代为宦,祖上曾经是西汉御史大夫,西晋时期名垂青史的杜预也是他的祖先。
到了唐代,杜家更是显赫一时,有足足十一人担任过宰相,他的父亲杜从郁是当时的驾部员外郎,官阶也不低。
在这样的家庭里出生的杜牧可谓是生在长安,长在长安。长安,贯穿着他的一生,他自己就曾写过“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的句子,来说明自己的居住地。
在杜牧出生那一年里,他的祖父杜佑刚刚归朝,拜检校司空,而他的父亲也成为了太子司议郎。更不用说杜佑之后的多次升迁,杜家,可谓是名噪一时。
除了在做官方面的天生敏锐触觉,杜佑在文史之上也是有着其极高的天赋的,并且他也是真的喜欢治学,《旧唐书》中就曾记载他“虽位及将相,手不释卷......夜则灯下读书,孜孜不怠”。
而这样认真的冶学态度确实也给了他旁人无法企及的学识,杜佑所撰写的《通史》成为了中国第一部最有影响力的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
有这样的祖父,杜家自然也不会是一般的书香世家,它比一般的书香世家的底蕴要厚上许多;
杜牧自己就曾写下“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的句子,万卷书虽然只是虚指,但是以杜家的家学渊源而论,可能只多不少。
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成长的杜牧,能够成为一代文豪自然也不是偶然的事情。
家中书有“万卷”的杜牧自然不会只将眼光放在文学之上,他对于军事也有着自己的见解,甚至于还为《孙子》进行了重新的注解。
唐代文人无数,前朝的李白杜甫均是名留青史的文豪,杜牧绝对不算特殊,但是杜牧这一举动确实是唐代独一份的。
直到元和七年,也就是公元812年,杜牧在长安过着世家公子该过的日子,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是他的真实写照。
十岁时,家中真正的顶梁柱,他的祖父杜佑去世,不久他的父亲也去世了,大人早逝,杜牧又未曾长成,杜家逐渐走了下坡路,杜牧自己也在文章之中说到“某又孤贫”。
虽然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是那个时候的杜牧确实是度过了他人生之中最艰难的,也是最为黑暗的时期。
而正是这段时间,使得杜牧开始思考下层人民的苦难,而不是像之前一样站在贵族的角度俯瞰众生。
长大成人的杜牧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大和二年,他以第五名的成绩进士及第,这个时候的他才刚刚二十五岁,可谓是少年得志。
同年,同年他又考中了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两番大考屡屡成功,这使得杜牧十分欣喜,甚至有点少年轻狂。
在京城担任着弘文馆校书郎一职半年后,杜牧便跟随沈传师一起去了江西去做幕僚。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
杜牧回到了那座他无比熟悉的长安城,这次征召让他十分兴奋,他觉得自己可以大展宏图,但是事实却总喜欢跟人开玩笑。
当时的朝廷并没有给他实现自己报负的机会,黑暗与腐败是当时官场的无二代名词。
甚至于杜牧的好几个好友就因为忠君爱国却遭到了小人的排挤,现实使得杜牧的一颗报国心冷淡了下来,他称病,离开了这座让他伤心的故城。
开成三年,杜牧再次被召到长安担任官职,但是由于其弟弟的身体有疾,杜牧只能多次延长回京的时间,次年才到达长安,但是因为挂念弟弟,他再度陪着弟弟去了蕲州,一年后再度返京。
但是不到一年,他就被外放到黄州,直到大中二年,杜牧又一次回到了长安。
在历史之上很多人做官都希望做京官,毕竟天子脚下好乘凉,可惜的是,杜牧并没有这么觉得。
唐朝的时候,京官的俸禄十分的低,远比不上一些地方官,杜牧又有“病弟孀妹”需要养,那么一点微薄的俸禄根本不够开销,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外放上。
他当时上书直接说家里穷,希望能够出守富庶的杭州,但是这个念头还是被宰相拒绝了,杜牧只好退而求其次表示自己想去湖州。
或许是因为杜牧的情真意切,或许是因为三次上书的真诚,又或许是对杜牧这个曾经的少年英才的怜惜,大中四年,杜牧终被批准上任湖州。
只不过第二年,他又回到了长安,这时候,朝廷让杜牧担任的是中书舍人一职,这可谓是杜牧一生之中最高的官位了,但仅仅一年后的冬天,杜牧便因重病在长安去世,这个时候的他也不过才50岁。
杜牧这一生,和长安这座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生于长安,长于长安,甚至连死也死在了长安,这种密切联系在唐代诗人之中是很少有的。长安,是杜牧的故乡,也是他的归乡。
或许正是因为他和长安的这种密切的联系,从杜牧的诗中也容易能够看出他对长安的描写。
首先便是他对长安景色的描写,比如在他的《长安秋望》一诗中,登高望远,鸟瞰整个长安,极目终南山,诗中气象高蹈绝俗、明净开阔。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长安不仅仅是唐代的都城,也是西周、秦、西汉和隋的都城,这里拥有着厚重的历史,同时也有着大量的名胜古迹,但毕竟古迹,总是带着些苍凉的味道在。
而杜牧自己又是满腔热忱无法抒发的人,这和他的性格有了一个良好的呼应,于是我们能够看出杜牧有很多诗是专门写长安的名胜的。
比如杜牧著名的《过华清宫绝句》第一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就诗在我们现代已经成了荔枝掌故的代名词,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为杨贵妃供应荔枝,统治者穷奢极欲,老百姓既然就艰苦难渡,杜牧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再比如他著名的《题魏文贞》一诗,就是借着写魏征的宅子讽刺当时朝政的。
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这首诗前两句直接夸奖魏征,并且说很多人根本比不上魏征,赞颂魏征的政策的得当,同时暗含着对太宗的用人得当的夸奖,可谓是对过去盛世的无比追忆。
但是为何会追忆,主要还是对现实的不满,同样他也想成为魏征这样的人,能够真正为国家做出贡献。
当然,杜牧也有不在长安的时候,这时候他的诗就不是描写长安景色的了,而是对于长安的怀念,尤其是在他四十时外放黄州的时候尤甚。
黄州,在古代是一个极度偏僻和荒凉的地方,大文豪苏轼就曾经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正是这种荒凉,催生了杜牧思想故乡的感情,他在黄州写下过“不用凭阑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的句子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
恨吗?想必是恨的,明明自己年少成名却落得个下放黄州的地步?不恨吗?想必也不恨,朝堂已然一片混乱,他就算是恨,又能恨谁呢,去恨那个昏暗的朝堂还是去恨保持朝政的那群人呢?
长安,曾经的繁华不再,当时的它,开始的腐败,连同着风雨飘摇大唐一起,连同着在这个朝代里的所有人,走向衰亡。
长安,是杜牧人生的起点,也是他的终点,在这座名叫长安的城里,他曾有过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也曾为了生计苦苦支撑,曾经进士及第一身傲骨,也曾为了家庭无奈远去。
这里,有着杜牧的喜怒哀乐,有着他的一生,但最终值得庆幸的是,也算得上是有始有终。
长安一片雪,得葬故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