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先秦儒家的义利观
先秦儒家的思想主要以孔孟荀为主,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义和利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标准,认为义为君子的内在价值与固有本质,君子是取义,重义轻利;小人则趋利,见利忘义。孔子的观点为儒家学派确立了“重义轻利”的基调。继孔子之后,孟子进一步阐发了儒家的“重义轻利”观。孟子说:“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他在回答梁惠王时也曾说:‘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在义利关系发生冲突时,孟子的思想是“取义”为先,甚至当义与生命发生冲突时,孟子思想任然坚持义为先,甚至为义而放弃生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的重义轻利,甚至重义轻生。荀子作为儒家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受孔孟的影响,也坚持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的义利观,“保利弃义谓之至贼”(《荀子-修身》),“义与利者,人所两者有也,”(《荀子-大略》)但在义与利之间,他并非完全排除利,而是坚持义为先,利为后,提倡先义而后取利的价值导向。总之,在儒家看来,义是人立身的根
咨询记录回答于
请说明一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对于义和利不同观点?你认为义与利应该怎么看待
1.先秦儒家的义利观
先秦儒家的思想主要以孔孟荀为主,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义和利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标准,认为义为君子的内在价值与固有本质,君子是取义,重义轻利;小人则趋利,见利忘义。孔子的观点为儒家学派确立了“重义轻利”的基调。继孔子之后,孟子进一步阐发了儒家的“重义轻利”观。孟子说:“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他在回答梁惠王时也曾说:‘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在义利关系发生冲突时,孟子的思想是“取义”为先,甚至当义与生命发生冲突时,孟子思想任然坚持义为先,甚至为义而放弃生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的重义轻利,甚至重义轻生。荀子作为儒家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受孔孟的影响,也坚持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的义利观,“保利弃义谓之至贼”(《荀子-修身》),“义与利者,人所两者有也,”(《荀子-大略》)但在义与利之间,他并非完全排除利,而是坚持义为先,利为后,提倡先义而后取利的价值导向。总之,在儒家看来,义是人立身的根
道家主要以老子为代表,老子主张取消义利,从道德上超越了义利讨论,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了解老子对“德”的划分,他把“无为”之德称为“上德”,把“有名”之德称为“下德”,那么传统意义上的义利之辨就不能适用于老子的义利观。老子认为“下德”会使人失“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老子-第十八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第三十章》),所以只有由“下德”转变为“上德”才能实现其“道”的回归,在他看来仁义是世界变坏的一个象征,进而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墨子-耕注》)的原则,所谓“兼爱”,就是上至国君,下至百姓,都不能只知自爱,而要相爱。墨子强调人们要爱人如己,人们应当”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能这样爱人如己,就会“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乱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
相利”原则是”兼相爱”原则的具体反映和实施,‘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之”(《墨子-兼爱中》),从而进一步强调利不但不非义,而且义利并行,即“义”与“利”没有先后之分、轻重之别。墨家的义利观上升为治国方略则认“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墨子-非乐》),这里的’利”是“公利”也即“义”,所以墨家的义利观是建立在把利国利民之利视作义的基础上的,把个人私利与整体利益相结合,把“利天下”的公利与义等同起来,把道德评价的标准与行为是否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结合起来,它强调忘我无私,利人利国,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实现大同的社会道德理想。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忠诚干净担当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