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老子哲学思想有何现代意义?
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可以运用到方方面面的,无为绝对不是不动,而是不以私欲而为,这也就是天道,大公无私,平等对待万物。应用到治国上,可以让领导人有清晰客观的判断力,减少徇私舞弊,若能落入实处,自然国泰民安。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多为他人着想,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今许多现象,看似天灾,实为人祸,究其根源,就是人的私欲所造,种种被施行的防治措施,只能治标,若要治本,还需根治人心,如果无为之治可以普及,哪怕人人都多一点点公心,道德也不至于沦丧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