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你觉得能代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典籍是什么?

你觉得能代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典籍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537 更新时间:2024/2/25 13:51:52

我觉得能代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典籍是孔孟之道、老庄之道!说实话,我不觉得中国文化有那么单一,要让人张口闭口就谈孔孟老庄之流。我也不觉得中国文化有那么矫情,让人以为吟诗弄赋就算是核心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应该是更加博大精深一点儿的,更加实用,更加稳重一点儿的。

孔子思想

1、道德修身:孔子(前551-前479)的思想大体以伦理道德为先,强调在修身养性的基础上,完善人格,建立一个等级分明,各阶层和谐共处的社会。孔子极力阐扬的伦理道德包括仁、义、礼、智、信,修成这些道德的主要资源是传统典籍:《诗》、《书》、《礼》、《乐》等。通过学习典籍,努力践行,从身边的小仁小义做起,方可实现君子、仁人、圣人等高贵人格。

一个志为君子的人需要修成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仁”,这个概念在《论语》出现次数很多,也往往被孔子说成是极难,甚至只有、舜、禹等圣人才能达到,其他人包括他自己以及最看重的弟子颜回都很难称得上是十足的仁人君子。虽然“仁”如此重要,但孔子并没有给它下一清晰的定义,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与西方古代思想家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所谓“义”者,宜也。事之宜与不宜,受三个要素的影响:时、地和人。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义以为上”,意思是要以“义”来衡量君子的行为举止。换而言之,君子的修身行政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不可死守条例。从“义”的解释可以看出,孔子不想人被道德捆住了手脚。

在孔子的体系中,“智”大致包括知识、智慧这两个范畴。与“仁”者相比,“智者”的层次要低一等。因此,智者未必是仁者,但仁者必定是智者。其它还有“忠”、“恕”等,但不及“仁”、“义”、“礼”、“智”、“信”五者重要。“忠”有两层含义,一是忠于己心,二是待人忠诚,不欺不诳。“恕”即是以己心度人心。

2、君子和圣人:在春秋时代或更早一点,“君子”是指贵族,带有等级色彩。但在《论语》中,这个词的意思似乎正处在由旧到新的过渡阶段,有时指贵族,有时指一种完美的人格。

就性质而言,“圣人”与“君子”有明显不同,孔子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圣人”似乎只有远古的仁人君子可以配得上,春秋时代是没有圣人的。一般来说,“圣人”比“君子”更高不可攀,圣人显得更清高,更曲高和寡。

孟子的思想

传说孟子是孔子孙子子思(孔,公元前483-前402年)的学生,但目前还有争议。关于孟子有两个著名的传说,一是孟母三迁,二是孟子出妻。孟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孟子》一书中,这本书现有7卷,是孟子晚年编撰的。也有人认为是孟子的弟子编撰的,孟子没有亲自动手。《孟子》思想对后世影响最深者有两点,一是性善说,二是仁政。其它的思想其实都是从这两点演绎出来的。

1、性善说:对人性的探讨是一切哲学思想的根基之一,从《论语》看,孔子没有在人性方面做深入探讨,但在他去世之后,孔门弟子及早期儒家中有一种倾向,即是探究人性。孟子的性善说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政治影响深远。由于有性善说,所以中国古代相信人性是可靠的,相信政治制度、国家之兴衰都建立在统治者的道德之上。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传统政治看重“选择什么样的人来治理国家”,而不是“如何约束统治者的权力”。这样的思维表现出来就是“清官情结”、贪腐无可根治、国家制度叠床架屋而无根本突破。

2、仁政:建立在性善说之上的政治学说就是“仁政”。以“仁政”为基点,孟子的政治学说中还有民贵君轻等思想。由于相信人性本有“仁义礼智”,所以要造成民治国盛的局面,首先就是要将这四种善的道德“扩而充之”,即是加强道德修养。中国社会现在还在讲“以德治国”,加强师德、思想政治教育等,这与传统都是有密切关系的。

孟子的“仁政”说也有其积极的意义,如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都注重“均贫富”,在贫富分化严重时,会想办法去避免社会走向分裂。当然,这只是思想意识上的反映,不是现实的写照。从“性善说”、“仁政”看,孟子的思想有个明显的倾向:走向心性内部,关照人之心性问题。到战国晚期,这种思想被荀子讽刺,认为没有学到孔子思想的精髓。但在历史上,孟子的思想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老庄之道

老庄之道与儒家思想相反,是出世的,因此,在中国社会,它往往成为知识分子在现实中受挫之后,自我疗伤的常用药。

1、神秘的老子:老子是谁?这是至今纷扰难定的问题。和这个名字产生纠缠的名字有李聃、老聃、李耳、老莱子等。早在汉代,人们已经不清楚“老子”到底指谁。在思想方面,老子最显着的特点是“无为”,这是一种带点消极气质的思想,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舍己入世是完全不同的。传统说法以为老子是孔子的学生,这未必可信,但从两人思想一为积极入世,一为消极出世的对比看,两人生活的时代应该比较接近。两人面对着一个同样的局面,但想出的应对方式是不同的。孔子想着去改善,去调和;老子想着去逃避,去批判,从心理上消解混乱之旧世界对人心的扰乱。

2、宗教经典《道德经》:传说是老子作的《老子》至少有四五个不同的书名,另外一个常为人称道的名字就是《道德经》,被后世的道教尊为自家的经典。其它的书名还有《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五千言》。

现在的研究表明,《老子》一书的思想就来源说非常复杂,这一点是《论语》无法比的。但不管《老子》一书有如何复杂,其核心思想还是非常清晰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典籍毫无疑问是《论语》,《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弟子的语录,蕴含了孔子的思想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多方面的观点。以下介绍《论语》中几个较为著名的观点:

01为政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主张道德教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整理国家体系,就会像北斗星一样,无论统治者居于哪个的方位,而群星也就是百姓都会围绕在统治者的周围,紧紧跟随。所以说,德政就是重视以人为本,因为建立德政体系能够促进百姓安居乐业与国家繁荣昌盛,就会避免社会纷争与社会矛盾,人与人之间亲善无比,使法律管辖不到的地方都有自己的秩序。但同时,从另一个方面阐述了修养的重要性,也就是自我约束,修养身心在社会中,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良好的德性能够陶冶情操。

02颜渊篇

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的徒弟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道,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言行就是仁。约束自己,控制欲望,遵守礼仪是孔子在日常中经常提到的思想观点。

03学而篇

“吾日三省吾身”这句名言就是出于学而篇。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就是为了加强个人修养和思想觉悟,能够在道德上接近于“仁”。古人非常重视内省,而内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个人修养,增强约束力度,维护礼法。

纵观古代思想文化,每个朝代都有不一样的特质,但是从今天来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中庸思想。孔子的“克己复礼”无疑是中庸思想的最佳代表,中庸的思想至今一直影响着我们,但此中庸非彼中庸,并非明哲保身这等狭义的看法,而是周全地考虑长久的秩序与和谐。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体现荀子思想的故事 及其它有关荀子的资料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荀子从小就非常聪明,十岁已有神童美誉,学问很好。长大后曾北游燕国,但是很可惜,没被燕王赏识。到他五十岁时,由于齐襄王招纳贤士,许多学者都前往齐国讲学,加上齐国以藏书丰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齐国。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当了齐国的顾问。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

  • 成语、典故、寓言故事中的哲学寓意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南辕北辙”这则成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饥饿的狐狸看

  • 国学都包含哪些东西?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国学,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学习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

  • 中国传统哲学和谐的思想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哲学和谐思想,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谐,强调和而不同,不同而和。直接体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对方转化。

  • 求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韩非的故事及主要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姓名分别是李耳,庄周,孔丘,孟轲,墨翟,荀况.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名家,代表人物:

  • 孔子、孟子、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

  • 有故事包含哲学道理的书。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塞翁失马”: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矛盾的转化.启示:打破常规思维模式,换角度思考问题“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发展观看问题,不能形而上学.启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因循守旧.“邯郸学步”:一切从实际出发.启示:不能照抄照搬.“拔苗助长”:尊重客观规律.启示: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

  • 庄子的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

  • 庄子的 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庄子的哲学仍然是话语道理。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既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话语道理大师。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动形象而幽默诡异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种寓言的方式使庄子的思想和想象具有着水一般的整体性。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

  • 庄子的主要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一、哲学思想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