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儒、道、释三家均有阐述。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中医专著《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黄帝内经》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一个非线性动力系统随时间演化会不断分形进入混沌状态,每个分形和上个层次的分形有相当的“相似性”,有点所谓“全息”的味道。人体、社会乃至宇宙都可视为非线性动力系统,系统演化不断分形进入混沌状态也是一定的,这么讲“天人合一”、“小宇宙中藏大宇宙”的说法和中医“唯象”理论就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谓“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古希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神人合一”思想亦和中国的“天人合一”有相通之处,但本质上仍有一定差异。中国传统的学说认为:要达至天人合一,必须经过一定的修炼才可以达成;在古希腊,“神人合一”是只有具特殊能力的“法师”(sorcerer)才可以做得到;而在基督教,他们认为世人都是上帝的儿女,人只要向在天上的父亲祷告,天父就必会聆听,无需修炼而可以“直上天庭”;伊斯兰教的观点与基督教近似。
天人合一,一即是全,全即是一。感官、思考、情感全部不会扰乱你的感知,就是“知道”,没有任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