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这个表述我并不赞同,稍改一下,改成“为什么中国古代圣贤的【某些】思想到现在还有指导意义?”就可以正经回答了。
对的,某些思想,不是全部。这甚至都不是个历史学或思想发展史方面的问题,大致可属于哲学问题。宇宙之间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变化”才是常态,古代的东西到现代“不适用了”才是正常的。
古代流传下来的东西仍然还有一部分适用,说明这部分是真的很有价值、有超越时空限制的价值。这也之所以人家可称为“圣贤”,而和他们同时代的古人,大部分早湮灭了骨灰渣渣都没剩下。
为什么某些古早的思想至今还适用,甚至还能在某些方面对现代人的行为有指导意义,因为这些思想,体现的是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的某些很根本的社会属性、群体沟通方式。
举例来说,《论语》里有一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其实就是在论述人与人的交流当中,“观点”与“态度”之间的辩证关系。“君子”即孔子所期望树立的人格,可以不同意交流对方的观点(不同),但态度是积极的、友善的(和),多方观点的平和交流,最后结果是相互启发、共同进步。而“小人”即孔子反对的处世方法,有着今时所谓的“讨好型人格”,自己没知识没主见,很容易附合对方的观点(同),但是交流态度并不健康,表面附和对方时心里往往在算计“这段关系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甚至“这人如此坚持自己观点无非是在炫耀打压我)(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