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应tiānrén-xiāngyìng,按照现代的解释就是:自然界(大宇宙、宏观整体)和人(小宇宙、微观个体)是互相感应、互为反应、互为映照的。中国传统医学渊源天人相应:[correspondencebetweenmananduniverse]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主要精神是揭示在预防疾病及诊治疾病时,应注意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等诸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影响。例如在辨证论治时,必须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附:天人相应的具体体现昼夜节律、七日节律、月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天人相应最重要的体现是合于气。中医《素问微旨大论》提出气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从之则生长化收藏。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阖辟往来,是与天地万物相同、相通的。一个非线性动力系统随时间演化会不断分形进入混沌状态,每个分形和上个层次的分形有相当的“相似性”,有点所谓“全息”的味道。人体、社会乃至宇宙都可视为非线性动力系统,系统演化不断分形进入混沌状态也是一定的,这么讲“天人合一”、“小宇宙中藏大宇宙”的说法和中医“唯象”理论就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中华古代哲学渊源“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更多文章
看了很多哲学书觉得都很对,但没有自己的思想怎么办?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看了很多哲学书觉得很对、这已经是你的思想了!没有思想哪来“觉得”?至于“哲学”套不上自已的想法也不奇怪,因为哲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如果要搬出和地缘格局有关的解释的话,就只能说是中国的地理格局造成了中国的哲学和思想往往是只能停留在玄学层面的讨论,而很难落实到可以被证伪、可以反复操作的思想实验上
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哲学是如何发展的?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
天人合一是什么境界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儒、道、释三家均有阐述。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中医专著《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黄帝内经》强调
现代人都觉得易经文学习研究难度大,古人能发现并形成理论,是否古代有超乎想象文明?你怎么认为?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易经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科学无法解释的思维模式。如果说人的左脑是科学,那么人的右脑就是易经。易经是一种高维度的思维,总体来说就一种类比的思维。这种思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暂时无法理解和接受的。这种思维在中国古时候的诗人身上可以明白,诗人喜欢将自己的一些理念通过物来表达出来,意思非常的隐晦和模凌两可,真
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儒、道、释三家均有阐述。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谓“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关于天人关系
在古代,为什么老子的思想不被统治者推崇?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个人觉得,老子思想,若用于治国,不切实际,根本没有可操作性,只可用于个人修为。才疏学浅,请博学大家教诲。1、“邻国相望,鸡犬相闻,民至死而不相往来”。这是一个乌托邦的概念,注定只是个想法,没法付诸实施。人是有欲望,有感情的,有社会性的群居高等动物,如果去掉这些属性,人就不是人了。2、“无为而治”。耕
为什么中国哲学很难向西方推广?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你自己都没有弄懂,怎么推广呢?你自己那么鄙视自己,如何推广呢?中国只是没有成系统的哲学,并不是没有好的哲学。中国最成系统的哲学大概就是《道德经》了,它有一个核心思想,就是逆向思维。有点像相对论,有点像参照物位移关系。看到了善良是因为你的社会有罪恶,如果没有罪恶,那看到善良也只是看到了日常。《道德经》
哲学为什么这么难啃呢?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是哲人对过去的自然界发生的一切总结和人类对未来自然界各种物质发展的展望,研讨,追求梦想的实现通过主观努力,改变客观世界。哲学,是门深的学说,中国哲学早于在公元前2000和1000年之间认为万物皆由一金木水火土构成,是古代东方哲学阿拉伯巴比,埃及,印度四大哲学发源地之一。古希腊罗马哲学在公元前六
为什么几千年前的古人能写出一些像《易经》等奇书,而更智慧的现代人还很难参透?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说来奇怪,中国人最智慧的时期,竟然是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很多影响至今的思想,都产生于那个时期。《易经》就不必说了,这堪称一本神书。现代人不用说写这么一本书,连看懂都难。那些所谓解读《易经》的专家,有几人真的懂了《易经》?不用说《易经》,更易懂一点的老子《道德经》,现代有几人能全
阴阳为什么能互相转化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阴阳不但统摄了万物万象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是有两种相反的不同属性。然而事物和现象中对立着的双方所具有的阴阳属性,既不能任意指定,也不能颠倒,而是按照一定规律归类的。阴阳之间有着互根、消长、转化的关系,阴阳就是在这种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此消彼长的变化中,推动着世间万物的变化和发展。阴阳互根,是指事物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