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哲学家陆象山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一观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哲学家陆象山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一观点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770 更新时间:2024/1/25 6:43:31

心是人所具有的,是人的一种主观精神,所以这一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中国历史上的陆象山、阳明及其“心学”,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是谁的诗句

这句诗出自诗人王国维的《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原: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译文:被夕阳笼罩的寺庙的身影显得模糊不清,就连鸟在天空飞翔的影子都看的不是很清楚了,刚刚飞到半山腰,就已经隐没了身影。寺庙里传来的钟声仿佛将云都定住了。登山山顶想要更好更仔细的看看月亮,如果我可以拥有天眼,就可以看看这个世界了,但可惜自己也只是这个人间里普普通通的一个人罢了。扩展资料:《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是近代词人王国维的词。此词历来被奉为《人间词》中的上乘之作。上阕写了词人傍晚在寺中的所见所闻,下阕写了由此产生的联想,全词意境开阔、风格高奇。登高望远,俯瞰茫茫红尘中的芸芸众生,令词人认识到其实自己便是众生中的一员,如此清醒的悲悯情怀,为全词注入了更深长的意蕴。这是一首哲理词,由于词人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悲观哲学佛教思想的影响,1905年归海宁时登硖山作此词。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请问大家农村现在老年人很害怕火葬,都喜欢土葬,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人都死了,你还怕怎么?如果生前没有生活质量,死了就让你不烧厚葬你,没有半点意思!活着的时候快乐点,吃好点,到处走走,死了就随便怎么办,你也不知道的。

  •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的丧葬仪式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儒家思想影响,无论是在形似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宗法观念和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丧葬文化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含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终结,从唯物论的观点出发,“人死不为鬼”,但活人基于对死人的鬼魂观念,对死人的恐惧

  • 请问中国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有哪些?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谢谢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低智商辨别实质是主观主义。(哲学这么简单判断人人都是哲学大家)唯物主义实质应该叫杂种主义。因为宇宙各种各样具体事物这叫“杂多”而保留抽象为一种名称故而叫杂种。

  • 简述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主要内容:老子提倡的是“公仁”、“公爱”,而非“私仁”、“私爱”。但由于老子对于现实社会的关爱,所以透过另一种无为的方式,来展现他的“有为”、“有私”,所以,老子的无为即有为,无私即有私,是至大至公之为,是至大至公之私。老子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

  • 中国第一部小说集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第一部小说集:《搜神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里活动,揭露了集权专制社会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对集权专制社会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运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

  • 道生一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意思是道是独一无二的。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gū),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

  • 长恨歌和中国古代哪一部名篇有着同样的哲学意蕴即甚美必甚恶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长恨歌》主要不在讽刺,精神重在感伤。它的情感主线是“重色”,哲学意蕴在于“甚美必甚恶”。“甚美必甚恶”的哲学思想在中西方文化历史中都有之。常识文学篇。韩非e799bee5baa6e58685e5aeb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 《庄子 齐物论》中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怎么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见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这一面看就能有所认识和了解。出自《齐物论》,《庄子内篇》的第二篇。“齐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万物都

  • 余秋雨的有什么哲学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是2000年1月出版的,该书的出版,在社会上曾一度引起热读的浪潮,但我仔细阅读该书,却是在新千年之后的2003年5月。我是一个不愿追赶任何潮流的人,对于读书,也是同样。这一段时间,在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正在发生着一个不寻常的事情,“非典”———一种让人谈之色变的传染

  • 《荀子》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