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是2000年1月出版的,该书的出版,在社会上曾一度引起热读的浪潮,但我仔细阅读该书,却是在新千年之后的2003年5月。我是一个不愿追赶任何潮流的人,对于读书,也是同样。这一段时间,在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正在发生着一个不寻常的事情,“非典”———一种让人谈之色变的传染病。正是由于它,刚从南方学习归来的我,就有了一段相对较为平静的日子,可以推远尘世的浮躁,闭起门来品味大师的卓作了,于是我选择了余秋雨。关于余秋雨,以前主要是一种崇拜,此种心理缘自他的《文化苦旅》。我可以断言,《文化苦旅》是迄今为止我所接触到的最好的、最为深刻的文字之一。《文化苦旅》的出版,在多年沉寂的中国散文界以及整个中国文坛掀起了不小的波澜,那时,读《文化苦旅》的感受用震撼来形容是不为过的。说它是散文,我亦认同,因为那里的文字是一种充满语言张力、具有审美情感体验的文字,但我更喜欢把它看作是一部反思历史的哲人之作。作者有极高的悟性,文思泉涌,由点及面,纵横捭阖,扬扬洒洒,深入历史的骨髓,透着生命沉思的火花。因此,它是我案头必不可少的读物。也许是我们的散文作家们在中国散文“小摆设”、“小位置”的境地里浸淫得有些久了,把真正散文的大智慧、大思考、大魂魄失落了。我们一味地追求着一些所谓的自我体验、鸡零狗碎的东西,我们真的缺乏冷静而睿智地对中国文化历史和中国文人命运、人格进行系统地穿透,我们已经被世俗的生活消解了强大的内心力量。特别是在这个唯利是图的年代,我们浮躁的心已承载不了思考的灵魂,我们无法达到知识的渊博和丰厚,我们只能囿于个体生命和感情做一些小文章,发一些小感叹,甚至玩一些文字的玄虚,有病呻吟,无病也呻吟,……这是当代散文的可悲之处。选先生的《千年一叹》,既是出于以上的原因,也是对先生《文化苦旅》的那份偏爱,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当代散文的大灵魂、大气派、大内涵、大境界。那时读《文化苦旅》的感受,真是醍壶灌顶,酣畅淋漓,尤如大潮之波撞击情感的潮汐。我想,《千年一叹》不会让我失望。先生的作品,最可取之处余以为是语言的锋芒和思考的力量。他的语言是鲜活的,没有呆板和木讷,永远保持着诗人的品质和韵味,准确、到位、干净、利落。尤其是对视野所及的客体对象,用艺术家审美的眼光,表达给我们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态景观。如反思文明故国、凭吊古迹的文字,具有极强的视角效果和审美的穿透力,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作家笔下希腊的蓝,埃及的黄,以色列的象牙色,伊拉克的灰色,伊朗的黑色,印度的油腻的棕黑色,泥泊尔的绿色……这些代表着各自国家不同的色泽,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和深邃的内涵。语言是文学作品中灵魂的载体,文学的灵魂在思想、在语言。没有好的语言传达深邃的思想,你的思想就会显得平庸。一些当代文学作品为什么仅限于故事情节的离奇怪诞?为什么面临写作资源枯竭的危险而使一些作家走上了低级庸俗的抖售隐私和不顾廉耻的身体写作?为什么一年内文学作品的创作量在上万种而没有一部可以称得上伟大的作品?这些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语言的贫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先生语言的张力,语言的生动,语言的精谨,语言的穿透力,都堪称一流。先生对语言的保鲜方法,在他的自序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他说:“就我个人而言,这次割断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我从学术研究、教育行政到实际考察、随笔写作,经历了不少次彻底的拦断和转换,每次都是在别人认为状态最好的时候离开的,一遍遍从零开始,可称得上是自弃名位、自离积累、自拆楼台,为的是生命的惯性僵化。我是行路者,不愿意在某处留恋过久。安逸的山寨很容易埋葬憧憬,丰沛的泉眼很容易滞留人生,而任何滞留都是自我阻断,任何安顿都是创造的陷阱,任何名位都会诱发争夺,任何争夺都包含着毁损。”在先生的这段文字里,使我们懂得了文学创作之大忌:生命惯性的僵化。要避免它,就必须主动地彻底地拦断和转换!也就是从零开始,打碎过去的一切。而此举,则需要大勇气和大信心。但为了突破,你就必须这样去做,思考的深刻,这可以说是《千年一叹》最为耀眼、最为美丽也是最为吸引人的地方。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思想是光彩夺目的奇苑!深刻的思想更是美不胜收,具有改变一切的无穷魅力。秋雨先生的思考是深刻的,思想因之而深邃。这是一个作家的文学生命之所在。在《千年一叹》中,几乎所有的篇章都透着思想的光芒。如他在《交缠的圣地》一文中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冤怨相报、无有穷期的深层原因是这样剖析的:对于耶路撒冷,“三个宗教都以感人至深的方式在这里吐纳着无数信徒的精神寄托,把一层层神圣的悲剧叠加给这座城市。任何像样的宗教在创始之时总有一种清澈的悲剧意识,而在发展过程中又因与民族问题紧紧相连而历尽艰辛,彼此都承受了巨大的委屈。结果,原始的悲剧意识中又加入了历史的悲剧体验,谁都有千言万语却谁都又欲哭无声。这种宗教的悲剧感有多种走向,取其上者,在人类的意义上走向崇高;取其下者,在狭窄的意气中陷于争斗。因此,耶路撒冷的路途也有多种方向,在淤积着无数次毁城血泪的街道上,每天存在着相知、相融、相悦的无限可能。”那他们为什么不能握手言和呢?这是由于长期的以暴易暴把本该遗忘的恩怨一次次强化了。他们应该多一点遗忘,让往事如烟,然后搁置情绪,用现代政治智慧设计出最理性的方略。“历史有很多层次,有良智的历史学家要告诉人们的,是真正不该遗忘的那些内容。但在很多时候,历史也会被人利用,成为混淆主次、增添仇恨的工具,有的人甚至借着历史来掩饰自己、攻讦对手,因此更应警惕。……只有把该遗忘的遗忘了,历史才会从细密的皱纹摆脱出来,回复自己刚健的轮廓。”这是先生为此开出的一剂良方,可惜有病的人讳疾忌医。先生以一个文学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依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居然借助人类文学的薄体———散文,洋洋洒洒地揭示着世界文化的巨大内涵。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和古老、神秘的文明古国的历史中,以轻扬的散文做着最深刻最潇洒地穿越!他对世界几大文明衰落原因的思考同样是深刻而严肃的。限于篇幅,在此不再细述。他在《向谁争夺》一文中对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暗伤有着最清醒的认识。“其实,人折腾人的本事,要算中国最发达。五六千年间不知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智慧耗尽在这里。但是我们今天要用最简明的线索来描绘中华文明,一定会把这种本事搁置一边。中国历史发展最快的段落,也是这种本事最收敛的时期。既以最近二十年的超常发展而言,就是以公开宣布对斗争哲学和争论癖好的放弃为前提的。”历史是复杂的、多元的,没有一个人可以把历史穷尽,它所反映的只不过是部分的真实,不可能是全部的真实,我们可以把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对历史的阐释比较起来看,从而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秋雨先生对中西文明由比较而引发的思考,给我们诸多启示。他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敏锐的思维、强烈的忧患意识、独特的文化视角以及对世界文明历史的人文观照,留给我们一部沉甸甸的《千年一叹》。历史仍在继续,先生仍在思考。思考是美丽的,我们还在期待。
更多文章
《荀子》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
从赤壁赋看出苏轼的人生观和处事哲学,高一作文,800字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政治上的失意.人生无常,生命的短暂.从苏轼的《前赤壁赋》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本文在语言风格方面,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前赤壁赋》中“白露横江
为什么中国古代圣贤的思想到现在还有指导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问题的这个表述我并不赞同,稍改一下,改成“为什么中国古代圣贤的【某些】思想到现在还有指导意义?”就可以正经回答了。对的,某些思想,不是全部。这甚至都不是个历史学或思想发展史方面的问题,大致可属于哲学问题。宇宙之间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变化”才是常态,古代的东西到现代“不适用了”才是正常的。
古汉语体现的哲学生活的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世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管子形势》对当今怀疑的,就考察古代;对未来不知道,就回顾从前。各种事情的发生,途径不一而同归一理,古今是相同的。体现了联系的观点
古代诗词中水的深刻哲理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水,在古代诗词中根据意境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意义,一般说来有一下这些:1、上善若水,源自《老子》,说它最接近道,善利万物而不争。2、水,是灵动和智慧的象征。智者乐水。3、流水,常被当作无情的象征。落花有意流水无情。4、水,是天下至强和至弱的象征。强大是能摧毁一切,柔弱是又润物细无声。5、流水,有时候用
中国古代有哪些朝代是用道家思想治国的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1西汉初年,文景之治时期,用道家黄老学说治国2北宋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3唐,自称道祖李耳后代,治国措施中除了儒法外也包含有道家思想历代新兴王朝为积蓄国力,多用道家无为思想,如汉初、明初主要有两种,一是“刑起于兵”、一为“法源于礼”。《汉书.刑法字》认为“黄帝以兵定天下,此刑之大
中国古代和平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易经》思想中的一阴一阳,相对相反,并不对立相克;而是相互错综变化不已,并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和谐与统一。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不主张斗争,和为贵,正渊源于此。
天人相应的历史渊源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相应tiānrén-xiāngyìng,按照现代的解释就是:自然界(大宇宙、宏观整体)和人(小宇宙、微观个体)是互相感应、互为反应、互为映照的。中国传统医学渊源天人相应:[correspondencebetweenmananduniverse]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枢邪客》
看了很多哲学书觉得都很对,但没有自己的思想怎么办?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看了很多哲学书觉得很对、这已经是你的思想了!没有思想哪来“觉得”?至于“哲学”套不上自已的想法也不奇怪,因为哲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如果要搬出和地缘格局有关的解释的话,就只能说是中国的地理格局造成了中国的哲学和思想往往是只能停留在玄学层面的讨论,而很难落实到可以被证伪、可以反复操作的思想实验上
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哲学是如何发展的?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