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庄子 齐物论》中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怎么理解?

《庄子 齐物论》中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怎么理解?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169 更新时间:2024/1/22 17:42:53

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见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这一面看就能有所认识了解。出自《齐物论》,《庄子内篇》的第二篇。“齐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在他的论述中常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智慧。中涉及很多宇宙观方面和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对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扩展资料:思想主旨庄子《齐物论》的主旨是“万物齐一”,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1、齐彼是。“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认为,凡物都存在对立面,如果从彼面看不到的话,从此面看则能看清楚。所以说,彼出于此,此出于彼,进一步说,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此就是彼,彼就是此。二者的存在,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不论缺少哪一方,各自均不会存在。“彼此彼此”,也是这个道理。“彼是,方生之说也。”“彼是”是一种学说,一种理论,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新生的学说和理论。“齐彼是”还是一种方法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彼与是不互相对立,就叫做“道枢”,“道枢”就是循环,就是围绕“道”这个中心而循环往复,无穷无尽。“道枢”就是“齐彼是”的方法论。2、齐是非。“是”、“非”的存在,是以“彼是”的存在为前提的。既然“彼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那么,“是非”也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为有了“是”,所以就有“非”;相反,因为有“非”存在,所以才有“是”的存在;没有“是”也就没有“非”,没有“非”,就没有“是”,二者互相依存,对立而统一。3、齐物我。庄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造物主”或“天下母”,人与物,我与物,都是“道”的化身,其根源都来自“道”。所以庄子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没有它就没有我,没有我,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来体现它。庄子不仅将人上升到崇高的地位,与天地同辉,而且还怀有博大胸怀,将万物与人并列,打破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桎梏,破除了人类的无知与傲慢,将人与物平等对待,具有深刻的生态价值和普适的伦理价值,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4、齐生死。庄子的生死观是辩证的生死观。“方生方死……方不可方可。”死与生都是以对方为依据的,从“道”的角度来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无形元状,变化无常,庄子把死与生看成和天地一样自然。能把生死当作自然的旅程看待,其实要有高超的胸襟。“恶乎……不知归者邪!”从这样的反问句来看,庄子对“生”并不感到高兴,对“死”也并不感到厌恶,对生、死是一视同仁的。不仅如此,庄子甚至还将死当作“至乐”来看待。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齐物论》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余秋雨的有什么哲学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是2000年1月出版的,该书的出版,在社会上曾一度引起热读的浪潮,但我仔细阅读该书,却是在新千年之后的2003年5月。我是一个不愿追赶任何潮流的人,对于读书,也是同样。这一段时间,在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正在发生着一个不寻常的事情,“非典”———一种让人谈之色变的传染

  • 《荀子》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

  • 从赤壁赋看出苏轼的人生观和处事哲学,高一作文,800字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政治上的失意.人生无常,生命的短暂.从苏轼的《前赤壁赋》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本文在语言风格方面,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前赤壁赋》中“白露横江

  • 为什么中国古代圣贤的思想到现在还有指导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问题的这个表述我并不赞同,稍改一下,改成“为什么中国古代圣贤的【某些】思想到现在还有指导意义?”就可以正经回答了。对的,某些思想,不是全部。这甚至都不是个历史学或思想发展史方面的问题,大致可属于哲学问题。宇宙之间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变化”才是常态,古代的东西到现代“不适用了”才是正常的。

  • 古汉语体现的哲学生活的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世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管子形势》对当今怀疑的,就考察古代;对未来不知道,就回顾从前。各种事情的发生,途径不一而同归一理,古今是相同的。体现了联系的观点

  • 古代诗词中水的深刻哲理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水,在古代诗词中根据意境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意义,一般说来有一下这些:1、上善若水,源自《老子》,说它最接近道,善利万物而不争。2、水,是灵动和智慧的象征。智者乐水。3、流水,常被当作无情的象征。落花有意流水无情。4、水,是天下至强和至弱的象征。强大是能摧毁一切,柔弱是又润物细无声。5、流水,有时候用

  • 中国古代有哪些朝代是用道家思想治国的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1西汉初年,文景之治时期,用道家黄老学说治国2北宋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3唐,自称道祖李耳后代,治国措施中除了儒法外也包含有道家思想历代新兴王朝为积蓄国力,多用道家无为思想,如汉初、明初主要有两种,一是“刑起于兵”、一为“法源于礼”。《汉书.刑法字》认为“黄帝以兵定天下,此刑之大

  • 中国古代和平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易经》思想中的一阴一阳,相对相反,并不对立相克;而是相互错综变化不已,并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和谐与统一。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不主张斗争,和为贵,正渊源于此。

  • 天人相应的历史渊源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相应tiānrén-xiāngyìng,按照现代的解释就是:自然界(大宇宙、宏观整体)和人(小宇宙、微观个体)是互相感应、互为反应、互为映照的。中国传统医学渊源天人相应:[correspondencebetweenmananduniverse]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枢邪客》

  • 看了很多哲学书觉得都很对,但没有自己的思想怎么办?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看了很多哲学书觉得很对、这已经是你的思想了!没有思想哪来“觉得”?至于“哲学”套不上自已的想法也不奇怪,因为哲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如果要搬出和地缘格局有关的解释的话,就只能说是中国的地理格局造成了中国的哲学和思想往往是只能停留在玄学层面的讨论,而很难落实到可以被证伪、可以反复操作的思想实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