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文人常常寄情山水,原因何在?

古代文人常常寄情山水,原因何在?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139 更新时间:2024/2/25 13:47:19

这个嘛,古代男人实现自己理想的方式要么从文考取官名然后建功立业,要么经商富甲一方,其中从文的大部分文人年轻时有抱负,都希望自己一生能功成名就,但理想与现实永远存在差距,有才华的但不一定能适应官场气氛,典型代表就是李白,苏轼,才华横溢缺与官场格格不入,心中的苦闷可想而之,畅游山水能缓解痛苦另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哲学方面的了,这就受到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影响,我能力有限就讲不好了,但可以肯定哲学的原因是他们寄情山水的根本原因,道家就追求天人合一,世间万物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这些哲学思想使得文人们的性情境界提升了很多,让他们能超脱世俗观念,淡泊功名利益,山水只是寄托他们思想的载体罢了,魏晋时期有好些隐居深山与世隔绝,很像修行的僧人(题外话:历史上不只是文人,好多佛家高僧也寄情于山水,日本的传统庭院设计就得意于佛家思想的精髓,处处透着禅意)

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可以说的。所以寄情山水这是我理解的

古人饮茶哲学?

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同样,少数民族也好茶,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源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但很难溶进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儒、道家思想与茶文化中国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诸家的精华而成,其中儒家思想是主体。儒家思想不仅是封建产物,但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他的特点便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这既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调,也是与佛教禅宗的重要区别。儒家茶道是寓教于饮,寓教于乐。在民间茶礼、茶俗中儒家的欢快精神表现特别明显。而道家倡导清静无为、天人合一,主张重生、贵生、养生。而茶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正与其天人和一的思想相吻合,将其融入茶道中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道茶流派。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物我玄会”的哲学精髓!佛教与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和和乐感的,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求多子多孙或保国家安宁。佛人饮茶最早是在晋朝。南北朝事,佛教被统治者用来麻醉老百姓。作为统治术,此后历代皇朝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发展,并出现不同学派体系。佛教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它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唐宋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在民间茶礼方面,朝廷茶仪难以效仿,禅院茶礼容易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佛教的影响较大。

盗亦有道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我国古代儒道法三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

  • 佛教哲学在古代文人心理修养中有哪些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加缪曾经在他的随笔《西西弗的神话》中这样说道:“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加缪本人足不赞成自杀的,但是在西方历史上发疯或自杀的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确实不少。如亚里士多德、萨福、梵高、茨威格、海明威、马雅可夫斯基等等,发疯的则有荷尔德林、尼采等。英国心理学家菲利克斯波

  • 古代文人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的生活智慧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男人实现自己理想的方式要么从文考取官名然后建功立业,要么经商富甲一方,其中从文的大部分文人年轻时有抱负,都希望自己一生能功成名就,但理想与现实永远存在差距,有才华的但不一定能适应官场气氛,典型代表就是李白,苏轼,才华横溢缺与官场格格不入,心中的苦闷可想而之,畅游山水能缓解痛苦另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 八位古代文人的资料15字?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文综昌盛,名人辈出,这里选择唐宋八大家列举一下。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特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文人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为孔门弟子编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南宋朱熹把这部书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相传,《诗经》为孔子删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

  • 古代的政治哲学思想-中国古代主要有哪些道德思想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 中国汉字的魅力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有着深厚的爱国情结,尤其是漂泊在外的海外游子,这种情结更加浓厚。《汉字的魅力》一文中字里行间都蕴含着这种情感。汉字之美,美在形体。

  • 说说研在汉示中的哲学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研,是指分析事物;字形结构为会意,意为把石头分开,也就是一分为二的意思。由于矛盾的普遍存在,所以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分析事物要一分为二,所谓凡事皆有利弊。一分为二方为“研”,祖宗在造字的时候就就寓哲学思想在其中。整体观方法论与形象整体思维方式指导了汉字的大规模创立汉字是世界上与众不同的独树一帜的文

  • 如何理解我国传统道德中的“孝”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孝道思想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