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流传的箜篌主要分为卧式箜篌和立式竖箜篌、凤首箜篌3种,后来又出现了雁柱箜篌。竖箜篌的形状像半截弓背,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设曲形共鸣槽,整体结构中还有脚柱和肋木支撑着20多条弦。演奏时演奏者将箜篌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这个弹奏姿势,唐人称之为“擎箜篌”。新型的雁柱箜篌是仿照古代立式竖箜篌的基本造型,在其基础上改进研制而成。其外形近似于西洋竖琴,不同的是它有两排琴弦,每有36根弦,每根弦都是由人字形的弦柱支撑,看上去,这种箜篌的形态比较像天空中飞翔的雁阵队形,所以得名为“雁柱箜篌”。箜篌拥有宽广的音域和柔美的音色,表现力丰富,既能演奏旋律,也能很好地演奏和弦。
灵渠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吗?
灵渠,又名零渠,也称兴安运河或湘桂运河,位于西东北部兴安县境内。它是秦统一六国后,为进一步完成对岭南的统一,利用湘桂谷地而开凿的一条古老的运河。它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是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渠的开通,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秦始皇在灵渠开通后顺利统一了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两千余年来,灵渠是联系中原和两广、云贵等地的交通要道,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灵渠现在主要用于灌溉,并成为旅游胜地。灵渠初名秦凿渠,因漓江上游为零水,亦称零渠,又因在兴安境内,又称兴安运河,唐后改为今名。灵渠的主要工程有铧嘴、天平石堤、南渠、北渠以及陡门和秦堤等。现有工程中,有秦代的,也有后来改进和历代增修的。它们的作用虽然不同,但都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南渠和北渠是灵渠的主体部分,北渠长3。4公里,南渠长33公里,大坝成人字形,用巨石砌成,长474米,宽1824米。在大坝的首部,是分水的铧嘴。使七分水人湘江,三分水入漓江,全长170米,宽23米,高7米,用巨石砌成。南渠自分水塘起,经城台岭东缘,过兴安县城和太史庙山,在兴安城西北的铁炉村附近纳入灵河,最后流入漓江。北渠自分水塘向北蜿蜒于湘江河谷平原上,至洲子村附近注人湘江。北渠的特点是迂回曲折,以此减少河水的比降,使流速延缓,以利通航。在灵渠的开凿过程中,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山区河道行船的好办法。在这些山区河道行船的好办法中,最重要的是如何使船“爬”上山的办法。当时的人已懂得船要“爬”山,对水面“坡度”要有一定的要求。水面的“坡度”在航行术语上叫做“比降”。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适合于航行的比降应在小于1/3000以下的范围,即在长3000米的水路上水位升高或下降不得超过1米。比降越大,水流越急,对航行越不利。而湘江水面和漓江水面的水位差很大,即使用筑堤的办法来提高水位,比降还是太大,离要求还是差得很远。为解决这一问题,劳动人民想了好几种办法来解决这些困难。首先,他们想方设法让船多走几个“之”字形。在开挖灵渠时,他们让河道迂回曲折,多拐几个弯。这样,有限的河道被延长了,当然比降也就是水面的“坡度”就相应变得小了,船“爬”山也就容易得多了。其次,发明了“斗门”,即船闸。有的地方尽管延长了河道,比降仍然太大,最高达1/160,也就是说,船每走160米,水位就要上升或下降1米。如果继续把河道延长,再多走几个“之”字形,让比降减小到丨/3000,那河道就要延长20倍。在山上做这种延长从地理上来讲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可能,从工程上来讲也是不经济的。于是,人民又发明了“斗门”,也叫做“陡门”,用现代的术语来说,就是船闸。在灵渠水位比降大而又不适于延长河道的地方,分别用巨石做了一个又一个的斗门。最多时设36座斗门,最少时也有10座斗门。每个斗门都有专用的工具,如斗杠、斗脚、斗编等。船进入一个斗门后,随即把身后的斗门用专用的工具堵严,使其不能漏水,然后徐徐开启前进方向上的另一个斗门。随着斗门打开,水从前方的斗门涌进来,不一会儿,两个斗门间的水位就平了。于是船就可以前进到前一个斗门内,随后又堵住船后斗门,再打开前面斗门。如此周而复始,船就一级一级向山上“爬”去。同样道理,船也可以从山上一级一级“爬”下来。第三,实施了引湘江水人灵渠的“分水工程”。湘江上游的海洋河水量比较丰富,他们在海洋河上建立分水工程,以使灵渠保持充足的水量,便于船只从海洋河通过分水工程进人运河。分水工程位于兴安县城东南约两公里远的分水村。这里不是距离运河最近的地方,但是此处海洋河河床较高,大体与灵渠海拔高度相当,便于把水引人运河,所以也就舍近就远,把分水工程选择在此。分水工程包括人字形的拦河坝和铧嘴两部分。平时,坝下一段海洋河旧道不再通水,但来洪水时,大水可以翻越大坝流人旧道。铧嘴位于人字拦河坝顶端的河心,其作用与都江堰的鱼嘴一样,把海洋河水分成两部分,七分进北渠,三分人南渠。进入北渠的水,从人字坝向北,经过约3。5公里的渠道,到今洲子上村附近,回到湘江故道;进入南渠的水,经过人工开凿的4。5公里的渠道,引入灵渠,作为运河的主要水源。灵渠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早建造并使用船闸的运河,也是最早的跨越山岭的运河。在国外,最早的船闸直到1375年才在欧洲的荷兰出现。由于它的开凿,沟通了湘漓二水,联结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特别是在隋代,大运河凿通后,人们可由黄河进入长江,由长江驶人湘江,转漓江而达珠江。这样便沟通了岭南岭北和大江南北。由广州乘船可直抵北京。两湖的大米、棉花,东海、南海的鱼盐,岭南的佳果和各种珍贵的海产都可转运到中原以及四川等内地。而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牛耕和铁制农具,则很快传到了岭南。这对早日结束我国南方“刀耕火种”的落后状况是有极其重要作用的。它在政治上不仅有利于秦代的统一,而且对祖国后来的政治统一,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等,都起过巨大的历史作用。从秦汉到明清,灵渠“巨舫鳞次”,舟楫相随,是我国南北方重要的水运通道,直到湘桂铁路修通后,它的作用才曰渐被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