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中国哲学与哲人的特质,也形成了中国哲学“国家不幸哲人幸”这样一种历史发展轨迹。先秦时代,礼崩乐坏,诸候异政,百家异说。诸子并起,“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成一家之言”者,《汉志》所录竟达189家,造就了中国哲学的第一个高峰。汉代学者以“九流十家”来概括总结先秦诸子学术。(九流十家具体指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九流则是将小说家除去,因为十家中,小说家最不重要)东汉末年,“苍天已死”,名教衰落,社会动荡,人心思治。其时哲人,以玄谈的方式,来为名教中国古代哲学给出新的论证,探讨儒、道的内在相关性以及本末地位,从而引发了名教与自然、本末有无、言意之辨等多个重要学术辩题,哲人们的理论创造空前活跃。唐宋之际,民族杂糅,价值混乱,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矛盾尖锐。韩愈、李翱发其先声,“宋初三先生”(孙复、石介、胡瑗)、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响应继起。宋代的理学家们立志重建宋人的精神世界,他们出佛入老,尔后返之六经,融会三教,开创了理学的新时代。明清之际,异族易代,一代学人在抗清失败后,隐居深山古寺,整理典章制度,深刻批判反省传统文化,出现了建树卓越的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方以智等一批饱学深思之士,并使中国哲学达到新的理论高度和反思深度。时至近世,“中央之国”与西方扩张瓜分世界的强盗民族相遇,一败再败,民族自信降至前所未有的低点。“强国保种”、“救亡图存”成为第一时务。中国哲人论“古今中西”,求自强图新之道,引入西学,会通中西,形成一种影响至今的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新文化。就中国哲学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来看,所谓“国家不幸”的时代,可以看做是时代给出重大哲学课题的时代;所谓“哲人幸”,可以看做是哲人们在回应时代重大课题的过程中富有活力的思想创造活动。每当中国哲学处于这样一个集中发展时期,学派之多,人才之盛,思想之自由,学术之开阔,都会达到一个高峰。中国哲学之兴衰,系于中国社会之兴衰,同时也造就了民族精神的个性与内涵。
第一,严格意义上讲,中国没有哲学。1.“哲学”一词是外来的,最早有日门近代哲学家东周翻译,19世纪传入中国。2.现在所谓“哲学”是站在西方的逻辑哲学体系之上。以西方的逻辑体系——一刀切中国的思想文化——也就是西方的哲学是所谓的哲学的标准,这样,中国怎么会存在“哲学”呢。3.近代经过百年水深火热,终于进入新中国。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以德国哲学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正主义。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是中国的,但从小受到的教育、逻辑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所谓的自然辩证法,在我们祖先哪里早被运用的炉火纯青,如:周易。)4.哲学,在西方是贵族闲暇时的活动,具有“玩赏”和“纯思辨”的特质。而中国最晚在诸子百家时期,就已经有了“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做人三不朽的价值标准。也就是:中国人自古是讲究经世致用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存在纯哲学和纯学术的。而西方,哲学之初,就被定义为:贵族闲暇的思维活动。第二,从现实意义上讲,中国是存在哲学的。1.从词源上讲,哲学,意谓“爱智慧”。而“哲”字在儒家经典《尚书》中就已存在,取“聪明、睿智”之意。中华民族“爱智慧”就不需多言了。2.如上述第四条。由于中华民族重视立德立功,学问不被用的是收才退而求其次,写下来。写下来的目的还是为了被用。所以,中国哲学最为发达的是:政治哲学、伦理哲学。而在认识论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不是中国哲学没有认识论,而是中国古人以行代言,“敏于行而纳于言”。第三,世界之哲学。1.全世界日益变成一个地球村。中国哲学必须寻求与现代学术的对话机制,这也是最近今年国学热和当代儒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努力追寻的问题。2.中华民族要想复兴,首要的是“文化的复兴”。从来没有哪个民族,自己的民族文化没有复兴而国家达到真正的复兴的。3.世界的哲学,应该是: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