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不辩、不比,非儒家思想,那种俗称老好人,被孔夫子称为乡愿。
一句"乡愿,德之贼也。"表明儒家对不争、不辩、不比的态度!
“乡愿,德之贼也”,原文为: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其出处为《论语》阳货篇。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我虽对儒家思想没多少研究,但看到不争、不辩、不比…的思想,我十分疑惑。
以儒道佛三维结构的传统人文精神,是入世、避世、出世的三位一体。儒家的入世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德进取,道家的避世是明知不可而安之若命的退避保身,佛家的出世是空假中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在人生中,得意时是儒家意见风发,失意时是道家明哲保身,绝意时是佛家遁入空门。
三位一体是封建时代崇高精神境界。
就此看,儒家思想不争不辩不比,实在想不明白,何况儒法之争历史就有。
无论是不是儒家思想,我反正不接受这一思想,我认为现实中的健全的人,不可能绝对不争不辩不比…,只有相对温和相对冷静相对自足。
历史上最难解决的哲学问题之二
第一个是二难推理。就是运用同一种推理却得出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二难推理的例子,有一个学校教人打官司,称先交一半学费,等打赢第一场官司后交另一半,结果有个学生不交另一半学费,学校老师起诉他,诉称如果学校打赢了官司按判决,学生应该交学费,如果学校打输了按合同,学生也应该交学费。可是学生却称,如果学生打赢了官司按判决,学生就不用交另一半学费,如果学生打输了按合同,也不用交另一半学费。这就是二难推理,即同一个道理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你开门需要钥匙,可是需要钥匙却要开门,这种二难境地就是二难推理的结果。第二个是辩证法。黑格尔是辩证法的最典型代表,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内容,继承了他的辩证关系。辩证法很简单的说就是事物一分为二,两者对立统一且相互转化。例如黑格尔说过,父亲生了儿子,同时儿子也生了父亲。(生指的是伦理上的不是生理上的)要知道自己的状态,必须找到参照物,进行对比,就像找个尺子去测量一样,尺子只是个参照物,刻度是人为规定的,并非自然存在,但是要想知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就必须有个标准。所以很简单,在梦里要测试的话,找个标准刺激一下就会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