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书非专业人士总体体上浏览一下,了解了解还是很有好处的。个人的建议是总体上看一看。没必要花很多功夫去学习细节性的东西。就像诸葛亮读书一样,观其大略。
这本书的封面上说:这是一本享誉世界的可影响大众一生的经典著作,它说得一点也不过份。作者冯友兰先生不仅学贯古今,而且横跨东西,在此书中他用富有西方特色的逻辑描述方法,将中国哲学上下两千多年的虚无缥缈的细若游丝的哲学思想给串连起来,并生动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读过之后,仿佛得到一把钥匙,它能轻松开启中国乃至东方人的精神秘码,找到我们自己的文化属性,理解行为背后的意义,从而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这是一本应该当做教科书的书,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的书。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现在我们应该严格区别:中华慧学不等同于西方的哲学,否则的话,我们很难发现中国文化的奥妙》
我们现在用中国的社会学与西方的哲学先观察一个问题。
人生的悲剧,这就是苦。最苦的如实了知叫苦谛。如何的才称得上如实了解?必须通过修道,证寂灭性,而能了苦的因,这叫四谛法门。基于寂灭之性,才能如实了知苦与集(因),证寂灭之性,必须修道谛,这修道包含了止观戒定慧的方法,这不同于西方哲学抽象思维,虽然它里面也包含了逻辑方法,但却是具有空性的观照而运用的。西方的哲学没有这种高超的思维方法,所以尼采他要解决人生的苦,他不能达到目的。佛法它能解决人的生死吗?佛法教育体现在佛教的大雄宝殿,中间坐的是释迦牟尼佛,左边坐的是药师佛,右边坐的是阿弥陀佛,这是表法的。药师佛管生,主要作用是消灾延寿,阿弥陀佛亦管生,管的是来生,人的来生不是死亡,他是往生,现在的话叫移民,这种移民是星际宇航式的移民,这让人的来生,到达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在哪里可以启开人的无量光,获得无量寿,在那里一生可以成佛。普通的人叫往生,而得道了高人叫圆寂。佛法它能告诉人教授人,不担保自己的身,而把十应自己的来生,中间的释迦牟尼佛,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显现,他教授人们把握过去与未来,超越过去现代未来,三世心不可得,悟到这个道理,就可以今生入佛知见,今生顿悟成佛。成佛,就包含了尼采所追求的超人境界。尼采高喊:上帝已死,自己要做超人。在西方文化中,是一个天大的震撼。他们的宗教不允许这种存在,他们哲学也无法对这超人的愿望提供方法。尼来要是生活在中国的话,他自从人生追求一点不为过,中华的各大文化体系,他就是要人启开人内在的妙德,成就超人。超人,中国的文化中叫:圣人、真人、仙人、祖师、佛、菩萨、罗汉等,他们一一各有具体的内涵。在中国的智慧中,早就认识到,人有无穷无尽的潜能,他也能提供无数的微妙的智慧方法,在中国的历史上,超人何止千千万万。西人要出一个尼采超人,他都没有成功,最后精神都出了问题。这是西方文化的悲剧。西方文化这种悲剧,实在太多了,苏格拉底是不是?我们通过尼采这人生的境界,可以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别。佛法对人生的探究,如此的深遂微妙,他的教育方法如此的智慧善巧,不得不令人由衷的赞叹。
我们现在可以来,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把中华的智慧当作哲学的一部分,这是以西方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华文化,这样好不好呢!?在某个时期,这是必须要的。但是应该知道,这是权宜之计,这是一种方便。更应该知道,这样我们无法发现中华智慧的真正奥妙,这会让我们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们应该反过来,运用中华古老的智慧,对西方的哲学曾经深入观照,这样我们就会把西方的所有哲学派别,会于一心中进行圆融,这种圆融是中国式的大创造,引用这种方法,我们才能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整合。否则,我们永远只能随着西方哲学的二元对立观点来看得世界,无法在一起领域获得突破,我们依旧会纠结在西方哲学的思维之中。我们应该了解,西人的哲学,他有太多的不圆满,我今天还没有创造一种完美的智慧体系,他们许多大哲学家,明明已经走到了真理的门口,但是就是无法进入真理的大殿,他们无法把自己的研究,形成系统的方法,一直传承不断。与之相反的,中华古老的智慧,他有无数的智慧系统,比如:这二十四节气,天地人万物的关系,几千年的历史存在,他不需要像西方的科学那样不断的证伪,不断地先进,这种发现是不是可以叫真理?在中华文化中,这种真理存在着方式,它是无数的。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古人没有科学,为什么他们能够发现这种真理的存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当然是一种荣耀,但是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于此,我们应该努力去揭示这种文化背后的机制。我们不妨来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一下,西方的文化,他有能量学、人体学、天文学、医学、宇宙学等,但是他们自己至今无法建立这种天地人和谐一体的运化大系统,他们的分科学分了一门又一门,但是他们无法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建立全息性系统性的文化大系统。如果我们看清了这种东西文化的差别,中国文化的这种智慧方法,他是不是对西方的现代科学有指导作用?可以这么说,这100年以来,我们都是拿西人的观念来对于中华文化进行削足适履的研究,这极大抑制了中华的创造智慧,我们无法发现中华里面的智慧内核。勉强的可以说,中国的智慧体系叫智慧哲学,这大大有别于西方的哲学,西方哲学的大部分问题,如果与中华的智慧进行沟通的话,就会知道,中华文化中早就有完美的答案。如果我们不进行这种沟通,再过100年乃至上千年,我们还一直落在西人哲学二元思维的陷阱中纠结不清。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但在社会应用中的地位却是相当低微,甚至千里难寻踪影。
易经被尊为群经之首,道德经被尊为万经之王,辩证唯物论在今天依然是大中学校的必修课程,高等学府中还有相关的独立专业,导师专家学者更是群星璀璨,不夸张地说,哲学早已被前呼后拥地摆在了象牙塔里,这种高规格的礼遇,创立有强大预测功能的易经作者,恐怕都未能料到有如此的盛况。
再看普及了哲学教育的中学生包括大学生,有几人真正懂得哲学的核心原理,即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有几人有意识地拿着这个原理,去解决个人问题或者是社会问题的?不懂哲学的人说这玩意没用,懂得哲学的人说哲学死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遍地撒籽却又颗粒无收的呢?
其一,理论严重脱离实际。哲学本来就难懂,连老子都说玄,可教科书上基本都是高大上的术语,包括讲解的实例;其二,通俗易懂与个人密切相关的,比如吃饭、睡觉、学习、娱乐这些学生天天都在做的事情,用哲学原理去衡量每件事情的利弊,从而确立并遵守有利的选择,这些易被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接受的教育,从没见过。其三,应试教育的考试是理论,至于提出用哲学原理去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的考试,没见过。
种温室大棚的农民都知道,里面的蔬菜必须要放风和练苗,否则蔬菜是长不好的。哲学的教育恰恰像是温室的花朵,不经过风吹雨打的锻炼,直接放生到社会这个自然界上,夭折是必然,这就是哲学大面积死亡的真正病灶。
哲学究竟有没有用?作用有多大?有人说没它照样过日子,有人说就是个信仰,跟信神佛没啥两样。好吧,咱们试着从天天必须的吃喝打开,用哲学这把天裁尺做依据,看看里边究竟有没有让人心动的东西。
人饥饿时,一定会产生吃喝的欲望,吃饱喝足了,这个欲望就消失了,所以说饥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那它是怎么对立的?你看吃饭是在干什么?是在战胜饥饿呀!吃饱了饥饿就没了;同样的道理,吃饱后时间一长又饿了,这是什么?是饿把饱又给打跑了,从这里清楚地看到:饱和饿始终是在我进你退或你进我退的对立状态中。那统一是怎么回事?如果饿没有了,饱还能存在吗?换句话说,谁见过吃饱后从来不饿的人?如果有,那是生命停止了!所以说:饿和饱是互相依存的统一体,而且缺一不可!由此得到一个结论:吃饭既不能撑坏了,饥饿时也不能饿坏了,要维持在大致平衡的状态,才是长久之道!
说了半天有用的东西在哪里?在正常生活条件下,人们会有挑食的习惯:好吃的撑的够呛,不愿吃的宁可饿着,这两种情况都在侵蚀人的健康,当积累到暴发的程度,有的人病了,有的人废了,有的人走了!在这人生的痛苦凄凉中,医生都感叹:现在的病人越治越多了!医学也向社会发出了呼吁:大多数的人不是死在疾病上,而是死在无知上!这简单平常的一饱一饿,真要失去控制,照样掀起惊心动魄的滔天巨浪!
结论:遵守制度!当然是指合理的制度,合理的制度一定是遵守唯物辩证法的。只有汉字才会产生极富哲理的词汇,制:控制,度:标准,其意就是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标准的范围内,相反的是不及或过度,孔子说过犹不及,都是一个罪。赘叙几句,还拿吃饭做例子:比如说吃两碗饭正好,这就是标准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吃半碗饭或吃三碗饭没引起不适,由这两点就形成了一个标准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出问题,超出的越多问题越严重。说只能吃两碗,我偏吃八碗;说饥饿不能超过七天,我偏挺十天!恭喜你,你的英雄壮举肯定上头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