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观念中,“阴阳五行”就是文化信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科学,从来没有离开过阴阳两性和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人认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相对性及五种基本物质。
“阴阳五行”是古老的彝族原始先民最早发现的宇宙观,他们发明的十月太阳历为后来我们寻找“阴阳五行”的起源开辟了新的途径。由于古人的认识常常带有自然朴素的性质,各种理论的产生大都与各种具体事物相关,因此,“阴阳五行”的概念并不神秘。
在十月太阳历中,大小两个新年正好把一年划分为两季,第一季从最冷变到最热,第二季从最热变到最冷,这正符合阴阳消长的思想。具体地说,十月太阳历是雌雄,也就是阴阳,把五种元素,也就是五行,一分为二,来分别表达一年中的十个时段,及五个季节,每个季节包括同一元素中的雌雄两个月,其单月为雄,双月为雌。用五行划分五个季节,代表了太阳一年在东、南、西、北、中的五个运动方位。所以,”阴阳五行“思想的产生是与十月太阳历密不可分的。
谢悟空之邀!
阴阳为祭祀之化,内求外化;《易》学之本也。
《易》学以阴阳阐明祭祀文化;在《易》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
《易》学以象,数而产生的象形文字变化,是以多种形式来表现的。比如,本义、借鉴、假借、引申、表示等。
在我族的《易》学文化与文字发展的互动中,民族思想意识得到了更广泛的旁行衍化。
所以,以文字可以灵活假借、借鉴而引申。是以,以东、南、西、北、中来范围方位的假借字义就顺理而为了。
东的本义是圆形的竹笼。
南的本义是敲击的乐器。
西的本义是竹木(枝条)编成的器具。
北的本义是人的脊背。
中的本义是氏族的徽帜、标志。
(以上文字各义依《汉字源流字典》甲骨文意)
在民族文化《易》学的象、数发展过程中,旁行以求就是个灵活的手段。所以,以象、数而应方位的河图”,后成″洛书出现了。
以″河洛”应方位而形成了文字的意义,表现形式就是五行。
中国文化之根本是阴阳,所以,阴阳即是民族所求之道;曰:阴阳之道也。
民族文化《易》学以阴阳立本而成道,又以象、数而作实,就是人为道的表现形式。所以,在中国文化中,阴阳之义是灵活的,是随时变通转换的,即,没有不变的阴,亦没有不变的阳;此者,道也。是以,象、数为道之义大矣哉。
乾坤卦是《易》学阴阳的直接表现形式,一切皆在乾坤卦中运行。
在民族文化中,乾坤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所以,用方圆之义在一定的作用中运用乾坤之道,乃灵活变通之法也!即,天圆地方也;阴阳无内外之分,乾坤亦然。是以,方圆是一回事,为学之辨也。
所以,《易》以阴阳象数为道而衍化出河洛,又以文字加以说明,即是,五行与五行方位及应用的来历。
东乃生谓之木以奇数三表示为阳性。
南乃火谓之火以偶数四表示为阴性。
西乃实(坚也)谓之金以偶数二表示为阴性。
北乃大(死也;对!民族文化是以死为大的。所以,生死转换而生生不息。)谓之水以奇数一表示为阳性。
中乃根本谓之土以″奇数五表示为阴阳性。
东南西北中方位应木火金水土之″气;方位与气互补而方圆乾坤合就是五行真正的原义。
至于,后来术士们把五行衍化为克、生,乃非《易》之道也。而把五行强加于《易》学,是汉儒的功劳!非民族文化正道,乃旁行而失之于流弊之术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