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孔子和孟子的简介你知道吗?

孔子和孟子的简介你知道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476 更新时间:2024/2/2 20:07:18

孟子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身后荣辱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孟子年表周烈王4年己酉(公元前372年)孟子约生于此时周显王12年魏惠王13年韩昭侯6年甲子(公元前357年)孟子约十五岁,受业于子思门人周显王17年秦孝公10年己巳(公元前352年)孟子约二十岁,欲休妻周显王37年己丑(公元前332年)孟子在邹,答邹穆公问周显王38年庚寅(公元前331年)孟子居平陆周显王39年辛卯(公元前330年)孟子到任国,拜访季任孟子在邹,与屋庐子、曹交问答周显王40年齐威王28年壬辰(公元前329年)孟子约四十三岁,首次至齐齐相储子来见孟子周显王41年齐威王29年宋君偃后元1年癸巳(公元前328年)孟子与告子辩论孟子劝向齐王进谏孟子与匡章交游孟子离开齐国,前往宋国周显王42年宋君偃后元2年甲午(公元前327年)孟子至宋周显王43年宋君偃后元3年乙未(公元前326年)孟子在宋,与滕国世子相会孟子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周显王44年宋君偃后元4年秦惠文王13年丙申(公元前325年)孟子离开宋国,回到邹周显王45年梁惠王后元11年丁酉(公元前324年)孟子在邹,滕文公派然友问丧礼孟子由邹之滕,推行仁政周显王46年魏惠王后元12年齐威王34年戊戍(公元前323年)孟子与农家陈相辩论周显王47年齐威王35年魏惠王后元13年己亥(公元前322年)齐人城薛,滕文公问于孟子周慎靓王1年魏后元15年齐威王37年辛丑(公元前320年)梁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士孟子见梁惠王,时约五十二岁孟子与周霄论出仕周慎靓王2年魏惠王后元16年齐宣王1年壬寅(公元前319年)孟子与公孙丑论短丧周慎靓王3年魏襄王1年齐宣王2年癸卯(公元前318年)孟子约五十四岁,见梁襄王孟子在范遇齐王子孟子至齐,答齐宣王问孟子论“我四十不动心”周慎靓王5年燕王哙5年乙巳(公元前316年)孟子出吊滕文公周慎靓王6年楚怀王14年鲁平公10年齐宣王5年丙午(公元前315年)鲁平公欲见孟子孟子返回齐国,与充虞论葬母齐宣王问孟子伐燕周赧王3年齐宣王8年楚怀王17年己酉(公元前312年)燕人叛齐,齐宣王说“吾甚惭于孟子”孟子论“臣视君如寇雠”孟子与淳于髡辩论孟子约六十岁,辞官离开齐国孟子遇宋于石丘周赧王25年辛卯(公元前290年)《孟子》约编撰于此时周赧王26年壬申(公元前289年)孟子约卒于此时七十五代后辈分排序: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编辑本段]孟子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

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孟子名言(《孟子告子上》)。而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善端”,这种“善端”不仅是先验的,也是超功利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羰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这就是孟子著名的“四端”说,也是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有外铄于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善性,是“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孟子通过“同类相似”的例题来论主人所普遍具有的善性,他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孟子强调人的本性存在先验的“善”之同时,认为人之所以会有不善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外界影响。他说:“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二是人自身是否有向善的主观愿望,他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为了使人的“善性”能够保存和扩展,孟子提出了一整套修身养性的功夫,这其中既饮食了他的认识论,也包含了他的道德哲学。这些修养功夫是由一系列命题构成的,如:一、“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二、“存心养性”,“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三、“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上》);四、“求放心”‘“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六、“自反”,“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怒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七、“养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此外,尚有“不动心、”“存夜气“、“先立其大”、“知言”、“知耻”等等命题。2、“仁政”思想:孟子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他的“仁政”、“王道”政治学说。他指出,“仁政”源于先王的“不妒忌闪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考悌忠信,入以其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这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他又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也就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铠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同时,孟子又提出了“制民之产”的思想,即主张以“恒产”来求得老百姓之“恒心”,“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孟子梁惠王上》)。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他提出“保民而王”,“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此外,在孟子政治学说中还有“王道”与“霸道”之辨、义利之辨等等。3、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舜”(《孟子告子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惠子欲之梁中的惠子是怎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我认为惠子是个忘恩负义的人梁相死.惠子欲之梁.渡河而遽.堕水中.船人救之.船人曰:[子欲何之而遽也?曰:[梁无相.吾欲往相之.船人曰:[子居船楫之间而困.无我则子死矣.子何能相梁乎?惠子曰:子居船楫之间.则我不如子,至于安国家.全社稷.子之比我.蒙蒙如未视之狗耳.人物惠施(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70年,

  • 有关惠子相梁的文学常识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人物惠施(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70年,逝世于公元前310年)战国时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生平惠施是宋国人,但他最主要的行政地区是魏国,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

  • 中国的建筑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传统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理与情方面的认同和共识,属于文化范畴。传统系指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总体决定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建筑也从一定的角度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形态,两者是不可分的。因而,传统的特点是具有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中国传统建筑正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

  • 梁启超的父亲梁簌溟的生平介绍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男,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

  • 中国古代皇宫里的房梁用的是什么木材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主要木材是金丝楠木。在中国建筑中,金丝楠木一直被视为最理想、最珍贵、最高级的建筑用材,在宫殿苑囿、坛庙陵墓中广泛应用。金丝楠,是非常珍贵的优质良材,而其生长规律又使大器晚成(生长旺盛的黄金阶段需要60年)。由于木材的光泽很强(特别是在刨片时有明显的亮点,有人据此为金丝楠),即使不上漆,也越用越亮。树

  • 简述中国古代都城建筑设计的基本规则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古人很早就能运用平衡、和谐、对称、明暗轴线等设计手法,达到美观的效果。古代建筑重艺术装饰,但不复杂,只在主要部位作重点装饰,如窗檐、门楣、屋脊等,布局多为衡平方向发展,不重高层建筑,至佛教传入后,出现了楼阁佛塔,共建筑才得以盛行。建筑地一切艺术加工也都是对结构体系和构件的加工,如色彩、装饰与构件结合

  • “文言文《惠子之梁》中的惠子是个怎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惠施为战国时代“名辩”思潮中的思想巨子,与公孙龙共同将名辩学说推向顶峰。并且为中国古代的逻辑空间的发展和认识。为对哲学形而上学的判断提倡了一种方式方法。而且使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具有重要的贡献。对老庄“无为”逻辑认识作出了解说的可能,甚至成为对刑法之术进行认识的逻辑前提。而且很多学术观点都可以通过其基

  • 孟子61梁惠王下里的乐民之的思想境界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出处:(战国)《孟子·梁惠王下》原典: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释义:上面这段话是孟子对齐宣王说的

  • 历史上孟姜女哭倒长城是不是真有其事?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孟姜女哭倒长城纯属传说说其人其事※孟姜女的原型是战国时齐国武将记梁的老婆。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在被人们代代讲述了上千年以后,在不久前有了一个新的名分。她的传说和其他30项民间文学一起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7日,新华网刊发了一篇名为《专家考证:孟姜女哭倒的是齐长城不是秦长城》的文章。

  • 庄子的哲学思想有什么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庄子的哲学涵盖了当时社会的所有方面,但是他的根本精神还是源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经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当时剧烈的政治斗争,庄子采取批判与回避的态度,他消极厌世,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幻想摆脱一切外物和肉体的束缚,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