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约前369_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后人将其与老子并称“老庄”或“老庄哲学”。
《逍遥游》:逍遥者,优游、自由自在、快乐;无欲无求、不贪能逍遥。“鹪鸟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为不贪;“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为无欲无求。
《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物我两忘,物我为一;故生“庄周梦蝶”、“蝶梦庄周”之问?物我为一,“天人合一”者,即“庄周梦蝶”亦“蝶梦庄周”也;“天人合一”乃庄子的主旨思想。
《养生主》篇:“老庄哲学”中有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自然而然的思想,养生思想根于此。以“庖丁解牛”说养生存在道德缺陷_“动刀其(甚)微,然己解,牛不知其死,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拷问:牛不知痛苦?不信把刀割在自己脖子上试试看?人养生_牛想生_用“庖丁解牛”喻养生不妥?文惠君曰:I“善哉!吾闻庖丁言,得养生焉”。后文有缺腿与不哀例证养生,然本篇之“养生”养得很牵强?不合庄子文笔?
《人世间》篇:“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万物皆有用,区别在用途不同,作用大小有别。“唯道集虚”。虚者,虚空广博;宇宙中只有“道”能作到集群虚空广博-“道”能生万物、融万物、和合万物-万物源于“道”-万物归宗于“道”。
《大宗师》篇:“以道为师”。此“道”与老子“道”是继承关系;“以道为师”是对老子“道”的继承和发展。“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人、鱼相同处物质的满足;人、鱼不同处_人有思想、有精神上的追求;“道”乃东方文明至高无上之哲学理念!“道”乃东方文明至高无上之境界!问道、悟道、求道乃人生至高无上之追求!“以道为师”者,“道”为航标用!“道”为灯塔用!
(1)古代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梁惠王召见庄子时,庄子衣衫篮缕。王问曰:“云何如此潦倒”?庄子回答说:“人有道德不
能行,才叫潦倒。衣服破烂不是潦倒”。竟
还说“我生错了年代,碰上国君短智,宰相
缺德,有何办法”?在凡人眼里,如此出言
不逊。是自绝富贵。
可见庄子也是一个很放浪的思想家。他主张
回归本真本源,不要在生命上添加任何负担。
他也怀有出尘离俗的想法。希望能以“心斋”、
“坐忘”、“无待无求”等达到天人共生的境界
他认为最高的自由是无所谓自由,最大的
幸福是不知幸与不幸为何物。
庄子的思维模式或审美观,对中国文化影
响极深!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
《庄子》亦为《南华真经》。
庄子思想于现实仍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仍
告诉人们生活要淡定,顺其自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