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学说,基本没有现实意义。
一、王阳明心学,是儒释道杂揉的产物,并没有新突破。王阳明三教皆接触过,于是自以为三教皆通,且皆不合其意,所以就下手搞自己的哲学体系,于是最后弄出了个心学来。但是,我们看他的心学,仿佛很高深,其实很杂很乱。比如,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也”,这个论断就值得商榷。只要我们细心体会,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实在是神通广大,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因此,岂是一个“理”字所能概括?这个论断,显然不够准确。其实,王阳明把这个心的功能限定在一个“理”字上,使人在这个“理”字上打转执着,就显然阻碍了心的强大功能的发挥和运用。这也是其心学硬伤之一。另外,他在对孔子“格物致知”一说解释时,认为: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什么叫“得其理”?事物若不得其理,还能存在吗?综合看来,王阳明心学,其实是儒释道三教理论杂揉的产物,并没有新的突破。相反,其理论很多地方并不值得推敲。
二、王阳明并未悟出道的真谛。王阳明心学中,也谈如何修心,其修心的方法,也无非静坐等,这也没有超出道家和佛家学说。王阳明虽然搞出了他自己的心学,但他自己显然并未悟出道的真谛。但王阳明却不这么认为,他自以为已经得道,而且其水平已高于史上诸圣,所以搞出个心学也就可以理解了。道的真谛,在佛教《心经》中,已有完整表述,最著名的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论述也正在被现代科学所印证和承认,所以其是真正的真理,也就是道。人们如果真正悟懂了这个道理,对名利等世间富贵贫贱也就自然淡下来,内心的痛苦也就会明显减少。但王阳明的心学,显然对此并没有任何认识,只是在世界万物的“理”中打转,自圆其说。所以,王阳明显然自己并未悟道,其理论自然不够圆满,没有真实的意义。如此情况下,你学习心学,只能越学越糊涂,而绝不是越学越明白。所有的真理,都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都能经得起科学的检验。
三、王阳明学说并未突破二元论。二元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普遍方法,比如大小、多少、高低、美丑、东西南北、富贵贫贱,等等等等。正是二元论的存在,才导致了人类诸多痛苦。心学如果不能解决这些痛苦,也就几乎没有意义。既是心学,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应该是把彻底解决人心中的痛苦放在优先位置。但是,王阳明的心学,没有这么做。因此,他的心学并不是真正的心学,充其量,山人以为,叫“心机学”似更准确。
(1)古代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要说清王阳明学说现实意义首先要清楚心学创立的整个过程。王阳明从开始就带着如何成为一位圣贤这样的问题求学。在求学的过程中用真诚和较真的学习态度对待被当时奉为金科玉律的圣贤书。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众所周知,它讲究凡事外求,事物的道理都存在于一个个具体的事物本身上。但是没有谁会向王阳明那样真的去尝试,他从身边的竹子开始认认真真“格”,七天后“格竹子”这一实践失败后,他反思自身继而开始怀疑圣贤朱熹理论,转变思路向内求诸己。
直到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悟出此心具足,不假外求。经过长期实践,王阳明后来又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论基础形成了一整套心学理论。这套心学体系打破了被当时奉为金科玉律的朱熹理论,王阳明认为事物的理存在于我们的本心,凡事应该向内求,本心就是理。
王阳明能够创立出心学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他身上所具有的特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王阳明能够用真诚的态度带着问题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现在回到问题本身,心学有哪些现实意义。
首先,王阳明用自身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理论的不但可行还能走向成功。他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又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侯。仅凭这一点足以证明心学是足以当代成功学的典范。所以,以个人成长角度来说,心学创立过程就是一部指导我们如何从小白变成大牛的宝典。在畅销书《跃迁》中提到了一个知识IPO的概念:“以提出问题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整合,用输出倒闭输入产品化”。进一步印证了心学对于当代人的成长的实际意义。
其次,往大方面说,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现在我们国家发展也遇到类似于王阳明当年的问题。面临高新技术被西方封锁限制,向外求而不得,反求诸己。最后所有被封锁的产业,反而靠独立自主和自立更生发展出反超西方的产业技术。
以上内容仅是自己学习阳明心学的一点体会和感悟,不妥之处,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