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医道,合二为一,两者相通。
道教与中医诞生于同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可谓同源异流。即都以“气论”“道论”“太极阴阳”等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许多医家都受过道教文化的熏陶,有些道教学者又是有名的中医,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因此清代医家沈金鳌说:“医道通仙道。”以内丹术为核心的中国气功学,是医家和道家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现代科学已经初步证实其科学价值,证实其对人类的健康长寿做出巨大的贡献。
在道教经典中,如《太平经》就有《草木方诀》《灸刺诀》等专篇,及陶弘景注译的《东医宝鉴》、孙思邈《千金要方》等,记载了大量有关养生、治病的劝诫和处方,并论述了有关的医学理论。
传说中的医学家黄帝与岐伯(相传为医学鼻祖,故中医学又称岐黄之术),在上穷究天体五运六气的运行规律(气候),在下研极地理环境影响健康疾病的因素(地候),远取之于物(物候)进行比较,近取之于身(病候)进行分析,深入研究,反复诘难,最后总结、归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诊治方法,用以造福万世,才完成《黄帝内经》这一经典医著。著名道教创教人之一的葛洪,又称葛仙翁,以《抱朴子》一书讲黄白炼丹之术,阐发道教教义闻名于世,但他的医学成就也是极高的,著有《服食方》四卷、《肘后备急方》四卷、《玉函方》一百卷。一部《肘后备急方》等于袖珍便携式急症手册,解了多少急重症救治的疑难。令世界瞩目的青蒿素治恶性疟的研制成功,就多亏了这一部《肘后备急方》。屠呦呦原来提取青蒿素治疟,曾经多次失败,后来经仔细对照研究,发现《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治疟是绞汁用,由此得到启发,改热提取为冷提取,从而一举成功。由此可知,葛洪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以及对中国医药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