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农业思想的特点

古代农业思想的特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566 更新时间:2024/2/25 16:05:56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有:1.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采取的基本农业经济政策.2.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是中国古代经济突出的特征之一.3.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4.历代统治者都制定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并通过调整使生产关系得到改善,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5.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水利的兴修.6.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南移到江南,是我国农业的地域分布特点,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中国古代农业对世界农业所作出的贡献有哪些?

一、中国古代的农学思想

1、农业中的所谓“三才”理论

“三才”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可见“三才”理论是讲天、地、人的变化与关系的。它是战国时期比较流行的哲学观点之一,被人们运用于经济生活、政治活动和军事作战等各个方面。《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段话阐明了农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是天、地、人,而且把人的因素列为首要地位。到汉代,天、地、人演变为“力”、“地”、“时”。晁错说:“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这里的“力”,即人力,具有重视人工劳动的含义,改造自然的意味更浓厚些。中国历代农学家都继承了在农业生产中强调人力作用这一思想。农业生产中的“时宜”、“地宜”、“物宜”的“三宜”原则是“三才”理论的另一衍化。其主要内涵就是农业生产必须根据天时、地利的变化和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的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三宜”原则也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明代农学家马一龙对之作了较为全面、科学的说明:“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三才”理论运用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为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2、具有浓厚特色的经营思想

与中国古代国情相适应的农业经营思想,有的直到今天还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战国初,悝在魏国为相时,作“尽地力”之教,是最早的集约耕作思想的表现;“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就是加强劳动强度,实行精耕细作,挖掘土地潜力,提高产量之意。汉代,通过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等方式,把精耕细作推一个新的高度。如代田法“一岁之收,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汜胜之书》第一次记述了区田,以后历代都有试种者,尤其到明、清盛极一时,先后有二十处以上。区田的技术要点是集中施用水、肥,保证作物能够生长良好,获得丰产。

请登录会员后阅读全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农学的成就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一、中国古代的农学思想1、农业中的所谓“三才”理论“三才”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可见“三才”理论是讲天、地、人的变化与关系的。它是战国时期比较流行的哲学观点之一,被人们运用于经济生活、政治活动和军事作战等各个方面。《吕氏春秋审时》:“夫稼

  • 为什么说农业是文明之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因为农耕文明的出现,大大提升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类又母系社会过渡到了父系社会,从而推动了经济政治的发展,而正是因为农耕文明的出现,使人类在不断地进行创造进步。中国考古学界几十年来一直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进行探索,在江淮河汉诸流域及广大地域内进行调查、发掘,发现了一批遗址,如广西桂林甑皮岩、

  • 古时老辈留下的大智慧,是如何指导农业生产的?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农业的第一个门槛是“时令”。错过了播种时令,恐怕来年能不能收回种子钱都是个问题。当然了,时令相差一两天问题不大。但真错过一两个星期甚至个把月……吃人吧。不然就饿死。因此,凡农耕民族,都会有一套相当不错的历法。这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而历法的基础是数学、几何学和天文学。有了历法,配合对粮食作物的了解,

  • 农本论思想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农本论是我国古代关于农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理论,它认为农业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农本论出现于奴隶社会崩贵,封建社会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思想家明确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商君书》说:“能事本而禁未者,富。”《管子》说:“强本务,去无用,然后可使民富”,并说“舍

  • 中国的古代哲学可以分为哪几类?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天道观、人道观、古今观、知行观、名实观五类。先秦哲学中提出了天人、气、太极、阴阳、道器、动静、有无、常变、心物、名实等重要哲学范畴,成为秦汉以后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礼器是陈设在宗庙或者是宫殿中的器物,常在祭祀、朝聘、宴飨以及各种典礼仪式上使用,除此之外,礼器还用来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等级。礼器是在原始

  • 古代的重农抑商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

  • 古代的农业政策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重农抑商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 明代宋应星的科学著作《天工开物》,提出了什么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崇尚生产技术的哲学思想《天工开物》一书在我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人们誉为古代的“技术百科全书”他著的《论气》、《谈天》等文,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剖析宋应星的思想不难发现,它是根植于深厚的科学土壤的。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

  • 古代重要的节日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古代有着名目繁多的各种节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于节日的重视实际上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与向往。目前,广为人知的传统节日有除夕、春节、元宵节、花朝节、上已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其实,还有很多现在人们并不熟悉的节日,比如挑菜节、燕九节等。兵

  •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一、中国古代的农学思想1、农业中的所谓“三才”理论“三才”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可见“三才”理论是讲天、地、人的变化与关系的。它是战国时期比较流行的哲学观点之一,被人们运用于经济生活、政治活动和军事作战等各个方面。《吕氏春秋审时》:“夫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