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的哲学意义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论述中国学术时,曾对孔子和老子进行了比较。黑格尔认为老子思想有较高的哲学成就,直到现在西方文明看待中国学术基本上还是这种态度。德国人是比较看重哲学的,认为一个优秀的民族,要有优秀的文化,而优秀的文化要有独立的哲学思考。
诗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这种形式就是隐喻。隐喻总是超出自身的东西,它使思想也超出自身而趋向更高的存在。诗最适宜于言道。《道德经》无论作为思想的直接陈述还是作为诗,都充满中国古代诗歌特有的隐喻性。老子为“道”命名的语言表述方式,充满了诗的意味和情调。在其充满诗性的语言形式中,一种源于古老观念的、传统的、根深蒂固的生命神秘感和宇宙神秘感并未丧失。《道德经》的语言使思感发为诗形。于是具有了一种冥冥的神谕之力。老子似乎一直在作着某种努力,他企图在“道”的隐喻性的语言表达形式中,传达出某种超乎语言的东西。通过语言的诗化方式,使我们在思维中能够思辨或感悟那超越思维的存在。诗具有宣说教化之道的功用,老子在他的五千言中,也汲汲乎以诗来宣道说教。哲学是一种学术活动,它不直接出产物质产品,哲学不报告任何事实,所以不能用具体的、物理的方法解决任何问题。例如,它既不能使人长生不死,也不能使人致富不穷。可是它能够给人一种观点。因此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但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这也是人们一直持续不断地研究老子哲学的根本原因吧?三、《老子》思想体系初探在一般人看来,老庄的思想属于玄学,似乎是十分玄奥、高深莫测的,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老庄的思想虽然确实是博大精深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其实又是极为通俗明白、真纯简单的。《老子》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老子》一书其核心只有一个字:“道”。老子的“道”,和他的思想一样,也是一个既复杂而又简单的一个概念。它虽有多层含义,但最基本的含义是:事物的本原,后又特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用通俗的话来说,“道”也就是指自然及其规律。如果用“道”来阐释人类的思想,老子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德”。“德”的基本含义就是“善”。老子《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发挥“道”和“德”两个名词的涵义。老子强调“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两个名词也就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对于“道”、“德”的描述,多层次地剖析了宇宙、国家、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各项内涵。老子之“道”运用到社会方面就是他的政治思想;运用到人体内部就是他的修养之法。后世的许多思想家,诸如庄子、列子、葛洪等人的著作均走不出老子的思想。老子以反向思维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其中的很多观点成为现代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等成为现代人尊奉的关于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四、老子思想在战略管理上的思考《老子》五千言,一语多关,不同人研读,会有不同的理解:帝王视其为治理天下之道,兵家视其为用兵打仗之书,士人视其为修心养性之法,道者视其为练功运气之术。这也许就是《老子》能够常释常新,长传不衰的原因吧?今天,我们重温老子思想,不难从中窥出企业的战略管理之路来。“道法自然”,“道”体现在自然界中,就是“天道”,也就是自然规律。企业战略的制定要符合企业之道。企业的生与死都有各企业自己的规律,战略就是要师法企业之道,找到企业发展的规律,预见到企业未来的发展,使企业的发展出之自然不假人力而生,道之本也。假形造势,待人力而后成,道之末也。谓之为战略。嬖如一株树,任荣者更荣,使枯者自枯。顺势而为,和乎道,顺乎自然,则成本低,效益显。如养鱼于陆,牧羊于海,则违道也,亦违战略之本意。适可而止,对企业而言,追逐利润也应适可而止,不要竭泽而渔,对利润的过份追逐的过程,也就是风险逐渐积聚的过程。有违道也。故有穷寇莫追之说。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企业战略的制定要适时适当。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圣人治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营造了自然淳朴的社会风尚,天下有志之士自然慕道而来。这样一来,社会就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太平盛世景象。就企业而言,由人治、法治到文治,真正营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起员工的强烈归属感、认同感,而不是在刚性的制度约束下进行企业的运营,在看似“无为”、“不言”中把管理做好,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战略管理的最高目标,合乎长寿公司的关键要素----要有凝聚力,员工有较强的认同感。对道德经进行总结,中心议题是“无为而无不为”,即老子的朴治主义思想,也是老子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命题。大道无为,始终按自己的轨道运行,使得整个宇宙和谐有序;统治者无为,遵守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可使社会和平安定;自我无为,遵守合乎自然法则的人生法则,可使自我健康长寿。企业无为,可以使公司长久生存,员工自我约束,组织健康成长,生存是发展的基础,公司战略的第一要务是生存战略,他者都在其次。实与虚、有与无是辨证统一的,欲治实、有,必守虚、无。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无为”的目的在于寻求“朴”即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和人生法则,治国以法,治身以朴,治企业以公司长寿之道,则“无为而无不为”,此乃战略管理之第一要务。“不失其所者,久也”,“所”乃目的也,真正懂得厚生的人,始终关怀的是内在的心灵,因此却获得了相对长久的生命。把企业视为有机体,既理解了企业的生命才是其存在的目的,也解了为什么这样的公司才会成长为几百年的老店。“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在产品战略上,可以给我们以很好的警示,当一个产品在市场上成为宠儿的时候,正是被模仿、被追逐的时候,其市场地位不可能长久,也正是该想到“功成身退”,研发替代产品的时候。因为这种状态“不可长葆也”。“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把老子对为君之道的论述用在企业人才战略上,对管理者的评价模式也就产生了。那些员工畏之如虎,员工时时歌功颂德的管理者,是不是也能对此反思一下呢!“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在选才用人时,也是可以借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诗经对此进行了解释“烹鱼烦时碎,治民烦则散”,我们说现在大型企业的管理,也与“治大国”异曲同工,朝令夕改,员工时时被各种规定、制度打扰,不能一心一意工作,最后只有“民烦则散”-----人才流失了。“其未兆也,易谋也。…治之乎其未乱…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没有先兆的时候容易进行筹谋,要在事情还达到没有动乱时就进行治理,如果做事始终如一地谨慎,就不会坏事了。战略是将危机解决在尚未发生之时,与老子的观点真是不谋而合。老子被后人尊奉为道教之祖,其本人如人中之龙神秘莫测,老子的思想更是博大精深。即使在科学技术极其发达的今天,仍有诸多的研究者不断地研究老子的思想,并将之应用到各个领域中,由此可见老子思想的深度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