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1005 更新时间:2024/1/22 3:25:32

答案A试题分析: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把“元气”当作世界本原,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方向,排除B。唯物主义有三种形态,把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原子当作世界本原的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因此,确定答案是A.考点:唯物主义及其基本形态点评:这块知识点对有的考生来说是个难点,其实区分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就看把什么当作世界的本原,古代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对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没有科学作为依据,古人只能猜测,于是简单的把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海洋等;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了,发现了构成物质的结构是原子,于是把原子当作世界的本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的揭示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种哲学观点属于

A试题分析:题中“天地成于元气”的观点,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元气”,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由此可见,答案是A项。

儒,道,佛三大哲学思想对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何影响

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薪火传承。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系在我国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三家思想在发展上各有渊源,又互相影响,占据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思想的主体地位,在古代尤其是近代知识分子不同的人生阶段烙下深浅不一的印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鼓励人积极入世,通常所说的“三十而立”不仅是描述一种人生状态,更是传统文化对青年人的一种无形的要求。儒家思想下的年轻读书人唯一愿望就是“士优而仕”,十年寒窗读破万卷后能金榜提名,衣锦还乡。他们憧憬着“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风光;他们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当作自己的人生格言。多少年来多少读书人皓首穷经、潜心于骈四骊六之文,去追寻书中的“颜如玉、黄金屋”且至死不渝。范进的故事在历史上不知上演了多少回,不过范进与更多的人比较还算幸运的。多数人直接实现自己蓝图的理想遭到破灭之后,他们产生了这样的念头:通过把自己变成达官的心腹,贵人背后的智囊,慢慢按照他们的愿望改造现实,于是他们退而求其次,充当幕僚师爷,为贵权们出谋划策。即使如此能圆梦的人仍少之甚少,消极失落时他们选择的精神寄托是道家的避世思想。都知道老子思想消极,庄子思想更消极,但老庄的思想却是最奥妙的,乃至成为世界哲学的源头。有人曾问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受世界上哪位思想家哲学家影响大,托尔斯泰说:“受中国的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庄子认为道的境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进入的。与道同在者只是那些“圣人”、“神人”、“真人”、“至人”他们超越了世俗,超越了是非,超越了时空,超越了生死,超越了物我界限,与天地精神融为一体,“无名”“无功”“无己”“无待”,成为真正的“自由人”。这样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的人是天人合一的人。无疑,道的境界是一虚构的境界,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真人、神人是一理想人格,所以,对于世俗之士来说可望而不可及。我们所知道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活的悠闲自得,但这样的大隐士、桃花源里这样的生活方式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社会里是找不见寻不着的,更不用说在饱受列强凌辱蹂躏的近代中国。鸦片战争的炮声震醒了睡意沉沉的封建文人,他们惊呆于世界的变化,在痛苦中反思,终于低下高贵的头,承认了自己的落后。晚清的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天生异禀,魏源出生前,母亲魏陈氏怀孕已11个月了,这日悄然入梦,恍惚间却见一紫袍仙人头戴紫金冠,一手持一支金色巨笔,一手拈一朵金色莲花,盯她片刻,突将笔和花往她怀里一送,说:“且把这送与你做儿子”,第二天魏源出生了。魏源字默深,此字源于自他小时侯与常人相异的举动。祖父见他小小年纪便离群索居,独自呆坐,许字“默深”,期望他能寡言多思,成就一番事业。魏源写下了《海国图志》,提出了近代中国人最早的救国方案,其主张却不被世人接受,而《海国图志》一书却飘洋过海,在日本落地生根大放光彩。象吉田松荫、久间象山等给予明治维新重要影响的人士无不竟相捧读,《海国图志》成为日本统治阶级“审强弱之势,决胜败之机”更新战略意识的武器。这其中的反差,只源于那腐朽落后的国家,源于思想家往往是孤独的先行者,他们的思想超越了世人。晚年的魏源因苦于中国近代步履困顿,举步维艰的状况,加上个人官场的不顺屡遭坎坷,最后看破红尘于1854年正式归依佛门,终日里沉默不语,木鱼声中以谴残年。1857年3月的一天,杭州西子湖畔夕阳西下的美景里,在杭州僧舍佛香缭绕中,魏源飞向了他向往的佛国天堂。每每讲到魏源,一种悲哀的感觉油然而生,是为魏源,也是为了整个近代中国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寂静。”是佛教义的基本特征,当一个人苦于改变不了现状,摆脱不了世事,烦恼悲观厌世时,可能很多人选择最终的唯一寄托是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涅磐重生。近代文人萌生此意,与佛有关系的举不胜数:梁超、梁漱溟、熊十力、章太炎、弘一法师,就是今天歌手李娜、名人陈晓旭不也是归依佛门了吗?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其中的内涵也是说儒道佛相互影响,出现三教合流。但在现实中当人们奋进时接受的是儒家思想,出人头地建功立业;颓废时是道家的逃避现实清心寡欲,失望时看破红尘只有佛了。从入世到避世再到出世,正是人对命运的思索,从抗争到无奈,正是人在思想上的三重境界。儒道佛影响着古人,仍在影响着今天,它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它们的世界观并不能改变我们的世界,美好的未来仍需要我们勤劳的双手去创造。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老子的学说思想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奇迹。我们的祖先也给我们留下了一部部光辉的经典巨著。历史证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就难以自立于民族之林。反之,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崛起也必须依靠植根于人民头脑中的优秀民族精神才能创造出一个强大的

  • 如何正确看待庄子的人生哲学?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出天地万物,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中.然而它又是自然天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安命论和逍遥游,他的方法论是齐物论和真知论.庄子的哲学融汇了很多不同的思想层面,既有至高无上的“道”,又有通于天下的“气

  • 为什么说《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荀子(约前307前213),名况,字卿,又称荀卿、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其弟子甚众,著名的有韩非、李斯、浮丘伯等。荀子所处的时代,正当楚、燕、韩、赵、魏、齐、秦七国争雄最激烈的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趋向深化进而进入高级

  • 中国古代有哪些令人惊艳的政论文?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自先秦商鞅、李斯,唐韩愈、宗元;宋苏洵、王安石,及至近现代的康、梁。他们惊艳的行政理论、革新主张虽然切中时弊,主张有益对当时社会发展取得了积极的贡献。使得时代文明每每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是,这些正确的主张往往触动了王公国戚、封疆大吏等既有利益集团根基,他们不甘让谁谁分享各自的固有蛋糕。于是,他们利用特

  • 儒家和道家的精髓不一样,分别取哪些地方,才更有利于自己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一个神秘奇怪的桂林老船夫给我上了堂儒家道家课,把我说得云里雾里茅塞顿开,最后心悦诚服给他行礼鞠躬。有一年去桂林游玩,在阳朔西街住,西街十分热闹喧嚣,我玩了一两天十分疲倦,那一天下午独自一人走远了,走在漓江边,欣赏景色,不知觉已经黄昏,正要回去找地方吃饭,忽然漓江上有一艘小蓬船悠悠荡荡划过来,一个船夫

  •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道家思想的精髓就是道德二字。德是人外因变化的结果,是能给别人直观的反应。道是内因变化的条件,是演化形成的德,是被人不理解的自然规律。道的好坏直接影响德,德就按道的规律又返化成道,无终无止的循环变化之中。规律是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外因又反应内因的运动。道家的

  • 农村人为什么还是喜欢土葬,不愿意进行火化以后上公墓?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讲究″五行之性,各致其用,水者其性智,火者其性礼,木者其性仁,金者其性义,惟土主信,重宽厚博,无所不容。以之水,则水附之而行,以之木,则木托之而生,金不得土,则无自出,火不得土,则无自归。就是说土的包容性,水离开土就不能行(流动),木离开土就不能生(活),金离开土就无出处(

  • “道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包涵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出自《荀子天论》,原文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其大概意思是说,“大自然(天亦可称为道或冥冥中的掌控一切的存在)不会因为其他人或事物、众生的喜恶而改变自己的运行规律”,就其这一句话而言是客观唯心哲理。而要通读或知其后几句“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

  • 孔子如何看待古代葬礼的礼制?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孔子病重,子路让学生们做了治丧的臣。后来,孔子的病减轻了些,说:“时间太长了,子路欺骗我!我没有资格有治丧的臣,居然有了,我骗谁呢,我骗老天吗?况且我与其死在治丧的臣手里,还不如死在你们学生手里。我即使不能像大夫一样举行隆重的葬礼,难道我会被扔在道路上吗?”本章是孔子对于葬礼礼制

  • 在历史上,有意思的墓志铭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罗伯斯庇尔的黑色幽默先说说罗伯斯庇尔的生平吧,估计有些兄弟不算特别了解,这哥们是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之一,在当时绝对算风云人物。一个有点冷的知识是大革命爆发之前这伙人也有分歧,有些人并不主张干挺国王,觉得君主立宪是个不错的主意。另一伙人自然是生死看淡的类型,表示要么国王死,要么我们死,因为这伙人经常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