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精髓就是道德二字。
德是人外因变化的结果,是能给别人直观的反应。道是内因变化的条件,是演化形成的德,是被人不理解的自然规律。道的好坏直接影响德,德就按道的规律又返化成道,无终无止的循环变化之中。规律是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外因又反应内因的运动。
道家的思想主要是重道而养德,德和道是一不是二,有道就有德,有德就有道,失德无道,失道无。
本性就是道,思维传给肉体各类的众生功能,各类众生功能都有着不同的自然运动规律,各类众生功能变化的结果又反应本性的意识,众生功能是没有意识的,只有本性这意识扰乱了众生功能的自然运动,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心。所以说本性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本性一心二门,喜欢用凡心,不喜欢用道心。所以说,修性、修性。修行,修行,把道(本性)的错行修到自然规律上来行。
修行就是达到道德统一,道自然,德自然。
我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社会福利思想和社会救助制度?
一、广义社会福利观认为,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种种措施”。
关于社会福利的概念,一般可以将社会福利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界定。
狭义的社会福利界定可分为剩余性狭义社会福利观、制度性狭义社会福利观和发展性狭义社会福利观。剩余性狭义社会福利观认为,社会福利是疗救社会病态、预防或矫治社会问题的一种制度或手段。根据《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990),狭义的社会福利又称福利服务,其对象是“弱势群体”,目的是疗救社会病态。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社会服务,它与“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同为促进人类幸福的制度措施,只是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社会福利仅指“民政部门代表国家提供的针对弱势老人、残疾人、孤儿和优抚对象的收入和服务保障”。制度性狭义社会福利观提出,社会福利应面向所有社会成员,而不仅仅是困难群体或弱势群体,但社会福利的层次仅限于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发展性狭义社会福利观认为,社会福利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公民,其功能在于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社会福利是指在解决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之后更好地生存或发展的一种状态”。
广义社会福利观认为,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种种措施”。“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而采取的措施及服务,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等子系统”。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指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增进收入安全的“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社会福利是以政府及社会为主体,以全体社会公民与社区居民为对象,以制度化与专业化为基本保证,以保障性与服务性为主要特征,以社会支持网络为主要构架,以物质资助和精神支持为主要内容,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的,旨在不断完善和提升公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的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
a.系统性和全面性(全面论述灾害救助,养老,鳏寡孤独的社会救助思想)
b.世俗性和政治性(为维护统治者政治利益)
c.预防与救助并重(关注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各种灾害发生)
d.明显的论理性(在家庭内部、国家内部强调一定的伦理思想)
二、中世纪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
首先是不系统性。没有发展成相对独立的思想内容体系,更多的隐含在主要思想家的政治思想、社会思想和哲学思想中
其次,深受基督教影响。不以人为中心,反映人的意识和主张,带有宗教性而非社会性(被称为宗教社会福利社想)。
不同阶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主流派别
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强调个人责任为核心的内容与基本特征的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为主流)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体现国家干预为核心的激进自由主义和新历史学派为主流)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强调政府宏观政策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和瑞典学派为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初(以强调充分国家责任和福利为核心的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为主流)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强调市场机制和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为主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