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为什么说《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为什么说《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116 更新时间:2024/1/24 20:35:22

荀子(约前307前213),名况,字卿,又称荀卿、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其弟子甚众,著名的有韩非、李斯、浮丘伯等。

荀子所处的时代,正当楚、燕、韩、赵、魏、齐、秦七国争雄最激烈的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趋向深化进而进入高级阶段急遽变革的动荡时代。

当时的荀子,15岁便游学于齐,在稷下留居了较长时间。齐威王齐宣王当政时期,招贤纳士,学者云集,是齐国最繁荣的时期,儒、道、法、阴阳、五行等重要学术流派的著名学者都曾汇聚于此。他们在此讨论学术问题,或各自著书立说,或为齐王提供治国安邦的建议,其中有七十多人被尊为齐国的“上大夫”。

齐王末年,稷下学宫开始衰落。学者们纷纷离去,荀子这时也离开齐国来到楚国。到齐襄王时,稷下又再度兴盛,荀子等一批学者又返回稷下,成为了齐国最有名望的学者。荀子也曾经向秦昭王和赵孝成王推荐他的政治主张,但都没有被采纳。

后来在楚国为官,春申君死被免官。以后一直著书立说,教学授徒,直至去世。

荀子一生不仅以好学闻名于世,而且以善于劝人为学,善为人师而名垂史册。他在长期的刻苦研究中,总结出了丰富的治学经验,这些经验如今保留在他的鸿篇巨著《荀子》一书中。《荀子》全书共分三十二篇,大部分为荀子亲笔所著,少部分为他的弟子记录整理。这部著作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思想成分,对儒学做出了创造性的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他关于宇宙自然、人性、礼制、名实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构成了荀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它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反映出这一时期儒家学说的特点。

荀子是战国时期杰出的进步思想家,这突出地表现在他对宇宙自然所持的观点方面。先秦时期的哲学领域,儒家将“天”视作有意志、有精神的宇宙万物的主宰者,而人的命运由上天决定。孔子和孟子所持的观点相同,都赞同“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荀子在对这种“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尖锐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天道自然的宇宙观,但同时摒弃了老、庄消极无为的思想,大胆地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天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在荀子看来,天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的治乱和国家的兴亡与天没有关系,是由政治造成的。所以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他指出,人们只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就可以改造并很好地利用自然界。荀子的这种“人定胜天”的光辉命题在我国思想史上无疑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荀子关于人性的思想学说,可以说是他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这一学说构成了《荀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孔子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但未肯定人性的善恶;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则以“人性恶”的观点而闻名。在荀子看来,人生来就有好欲、逐利的本性,而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本性与儒家的辞让、忠信、礼义等善的价值观是对立的。人类倘若顺从自己的天性,社会就会陷入混乱的局面。因此,他认为人性非但不善,而且根本就是恶的。换句话说,人性本身是不能产生美和善的,美和善只能产生于后天的“伪”。这里的“伪”,即指人类后天的教化和努力。

荀子是首位比较客观的将道、儒、墨、法的思想进行集成和撇弃。肯定了各家有用的内容,同时也对各家思想上的糟粕进行剖析批判。

所以说《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点都不夸张!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有哪些令人惊艳的政论文?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自先秦商鞅、李斯,唐韩愈、宗元;宋苏洵、王安石,及至近现代的康、梁。他们惊艳的行政理论、革新主张虽然切中时弊,主张有益对当时社会发展取得了积极的贡献。使得时代文明每每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是,这些正确的主张往往触动了王公国戚、封疆大吏等既有利益集团根基,他们不甘让谁谁分享各自的固有蛋糕。于是,他们利用特

  • 儒家和道家的精髓不一样,分别取哪些地方,才更有利于自己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一个神秘奇怪的桂林老船夫给我上了堂儒家道家课,把我说得云里雾里茅塞顿开,最后心悦诚服给他行礼鞠躬。有一年去桂林游玩,在阳朔西街住,西街十分热闹喧嚣,我玩了一两天十分疲倦,那一天下午独自一人走远了,走在漓江边,欣赏景色,不知觉已经黄昏,正要回去找地方吃饭,忽然漓江上有一艘小蓬船悠悠荡荡划过来,一个船夫

  •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道家思想的精髓就是道德二字。德是人外因变化的结果,是能给别人直观的反应。道是内因变化的条件,是演化形成的德,是被人不理解的自然规律。道的好坏直接影响德,德就按道的规律又返化成道,无终无止的循环变化之中。规律是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外因又反应内因的运动。道家的

  • 农村人为什么还是喜欢土葬,不愿意进行火化以后上公墓?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讲究″五行之性,各致其用,水者其性智,火者其性礼,木者其性仁,金者其性义,惟土主信,重宽厚博,无所不容。以之水,则水附之而行,以之木,则木托之而生,金不得土,则无自出,火不得土,则无自归。就是说土的包容性,水离开土就不能行(流动),木离开土就不能生(活),金离开土就无出处(

  • “道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包涵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出自《荀子天论》,原文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其大概意思是说,“大自然(天亦可称为道或冥冥中的掌控一切的存在)不会因为其他人或事物、众生的喜恶而改变自己的运行规律”,就其这一句话而言是客观唯心哲理。而要通读或知其后几句“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

  • 孔子如何看待古代葬礼的礼制?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孔子病重,子路让学生们做了治丧的臣。后来,孔子的病减轻了些,说:“时间太长了,子路欺骗我!我没有资格有治丧的臣,居然有了,我骗谁呢,我骗老天吗?况且我与其死在治丧的臣手里,还不如死在你们学生手里。我即使不能像大夫一样举行隆重的葬礼,难道我会被扔在道路上吗?”本章是孔子对于葬礼礼制

  • 在历史上,有意思的墓志铭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罗伯斯庇尔的黑色幽默先说说罗伯斯庇尔的生平吧,估计有些兄弟不算特别了解,这哥们是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之一,在当时绝对算风云人物。一个有点冷的知识是大革命爆发之前这伙人也有分歧,有些人并不主张干挺国王,觉得君主立宪是个不错的主意。另一伙人自然是生死看淡的类型,表示要么国王死,要么我们死,因为这伙人经常在一

  • 孔子的儒家思想与老子的道家思想有什么不同?它们是对立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面对当时的“礼崩乐坏”,社会激烈动荡的局面,他提出了一整套如何“为政”、“为人”的政治主张和伦理观念。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为政”必先“正名”,还特别强调什么“仁”,坚决反对“犯上作乱”。他从没隐瞒过自己的观点,“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根结底一

  • 《黄帝内经》中“天人”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什么是天,人合一》?天与人的分。问题应该是(天,地,人,)合一,宇宙就是天体,天体本身是无形的。五行来说属“阳″,地是有形的,因为它是有形体的,属阴。宇宙,自然,人世间,只有《人》来完善这个《有,无,真,假,》构成这个世界观。例如: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类》,这个世界什么都不存在。因为(天)什么都不

  • 请问一些农村的丧葬习俗是否合理?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农村丧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说道规矩。所以,不论是哪来帮助处理丧事的师傅首先要了解知道,不能随便改动,要改动需要商量得丧家同意允许的。丧事民俗是当地百姓共同的习俗,没有法律规是不是合理,基本上都是老辈人留传下来的习俗规矩,是当地百姓自己愿意共同遵照去做的,基本上就是合理的了,现在也在不断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