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及理论主要是春秋战国轴心时代,其思想深度决不亚于西方哲学.由于中国语言文字较为发达,描写较为细致,因此哲学多为抽象,玄妙.较早的领悟到人类思维的真谛.这点不同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有自然科学的基础,考虑较为现实,倾向于实用.但是秦朝后对人类思想的束缚和推崇儒家思想的单一,虽然使人安定,却如顺流而行,却以不进.如背弃了自然.它退出主流,应证了在宇宙膨胀中没有一层不变的道理,却有万变不离其中的法则.法则就是对事实的描述,对事实的适时而推.现在中国在对外开放,知识爆炸的情况下,中国人的思想又会活跃起来,推悟出超新的哲学.
中国思想对欧洲的启蒙运动有没有产生过影响?
欧洲的启蒙运动发端于十七世纪,终于十八世纪,若加上前期预备阶段和后期延伸,共达300年左右,大约相当于中国明朝末期和清朝前期,其核心与实质是以光明驱逐黑暗,弘扬倡导实证精神、分析判断理念和逻辑推理。虽然中国与欧洲相距遥远,但通过古老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结,很多中国商品与欧洲商品进行着长期大规模贸易交流,相应地,也产生了思想领域的互相借鉴启发。欧洲人从丝绸、茶叶等“神奇”的中国商品中,对东方文明一直有着浓厚兴趣。在欧洲启蒙运动中,大批哲学家、思想家,认真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哲学,如法国曾经在一个阶段,沉湎于2000年多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特别是墨子朴素的自然科学思想,孔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等,都对当时欧洲人产生过很大震撼,也相应影响了他们的启蒙理论和理念。
这个问题要谈下去就必须先界定中国思想。
中国的中国思想和欧洲的中国思想并不是一回事情。中国的中国思想是一个实在物,欧洲的中国思想不完全是一个实在物,也是一个想象物。打个通俗的比方,这就像是中国的狮子。因为中国本身没有狮子,所以中国人对于狮子的真实形象是不了解的。不过狮子在中国古代成为了镇守房屋的神兽。但是很显然,中国的石狮子的造型和现实中的狮子是有很大差别的。也就是说,中国思想在欧洲实际上就像是狮子在中国一样。西方人的中国思想,不完全等同于中国的中国思想。他根据自身的需求,对中国思想的具体内涵作出了特殊的解读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中国思想的欧洲的中国思想。说的比较拗口,实际上就是指欧洲人在启蒙运动时期对中国思想的具体内涵,进行了他所需要的变形。
那么这种欧洲的中国思想,确实对于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从正面论述的伏尔泰,还是从反面论述的孟德斯鸠,都是将中国作为和西方相互参照的一种论述对象。伏尔泰尤为强调中国思想中的世俗化特点,这是他用来批判欧洲宗教统治的重要理论依据。开明君主也是伏尔泰对于中国的一种美好想象。也是他用来鼓动社会改革的重要论据。而反面论述的孟德斯鸠,则将保守体制赋予儒家思想,并加以批判。本质目的还是为了批判欧洲保守的教会体制和君主政治。同时孟德斯鸠也认为中国体制具有君主高度集权的特征,从而为他批判当时法国社会君主专制提供帮助。正是在这种对照式的构建过程当中,法国的启蒙思想较为系统的构建起来。从而成为了之后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
最关键的问题其实就是中国的中国思想和欧洲的中国思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有些学者认为,关系非常脆弱。欧洲的中国思想实际上是一种纯粹由想象构成起来的思想体系,虽然借用了中国的名号,但实际上和中国思想的关系非常疏远,内涵实质上相去甚远。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中国思想是欧洲中国思想的起源。欧洲人当时对中国不太了解,有很多认知是支离破碎的。但并不完全违背中国的历史现实。在某些学者手中,这些碎片被重新拼接起来并被升华发展,形成了欧洲中国思想。所以两者是一个源和流的关系。
在二战以前,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当中,特别侧重于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解放以后,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开始有一些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力日益提升,这样的西方学者越来越多。中国学者也开始逐渐关注这个领域。从近几十年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看,欧洲启蒙时代的中国思想,不完全是欧洲人想象的结果,但也和中国的中国思想有显著的不同。所以总体来说是一种源和流的关系,认为两者没有联系的观点过于武断,并不符合历史。
综上所述,欧洲的启蒙运动和中国思想是有关联的。但这种关联并不是高度直接的关联,而是以一种较为间接的方式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