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和其它文明一样,先形成了经验,衍生出神话和巫术,再形成了哲学,然后开始形成朴素、原始的科学理论和方法。阴阳概念的形成,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并且随着这个过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以致形成了一套阴阳理论,成了古代哲学和科学的基石。没有阴阳概念,几乎就很难建立和理解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
我们这里使用的科学概念,是在广义上使用的,是指探讨自然规律所得到的经验认识和从经验中抽取出来的知识体系。古代科学和现代科学有很大不同,在思维方式上,主要是注重功利性、整体性、具象性,这是在具体知识极端缺乏,分析知识、分析方法的使用条件尚未具备的情况下,人们争取更多更深把握事物规律的必然选择,即使在今天也仍然不能完全否定。中国的科学早早脱离了巫术,虽然留有许多今天看来不符合科学的成分,但究其主体来看,哲学是科学的起点和基础,科学与哲学不分,是中国古代科学的普遍的特点。
阴阳概念和理论,就是先民从对世界的观察和体验中,分离和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概念。由于科学必须借助于哲学的思维做基础,因而,阴阳这样的概念,就深深地嵌入了科学之中,既是哲学概念,也是科学概念,成为科学离不开的表达和思维的工具。
对这种阴阳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并发展为一种模式化运用方法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周易》。解释《周易古经》的《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庄子》也说:“易以道阴阳”,这都是对《周易》以阴阳学说为中心的特点的概括。《易传》说明的阴阳学说,主要观点是:阴阳构成了道的本质;阴阳相推是变化的本质;阴阳变化是事物变化的本质;阴阳对立,此消彼长,相竞相胜,同时又不分离;阴阳相交、达到平衡是最为和谐的状态。
大约于阴阳概念略晚而发展起来的五行理论、干支理论,和阴阳理论一起,合成了一个构造系统关系的概念框架和符号框架,把这个系统框架运用到古代科学的思考,运用到对事物因果关系的模拟之中,就帮助形成了各类的科学知识体系。《易传》对利用这种体系,通过取象比类进行科学技术创造的思维方式进行了举例说明:人们看了《离卦》学会了结网,看了《益卦》制作了木犁,看了《小过卦》制作了捣碎东西的杵臼等等,虽然古人未必真的是看着六十四卦如此发明了这些东西,但这种思维,推而广之,成为了科学技术发现、发明的重要思考工具。
阴阳概念和西方的矛盾概念,在表达对立统一关系方面有十分相似的内涵。同时,阴阳概念保留了来自原始思维的具象性,又和矛盾概念有不同的一面。在阴阳理论里,矛盾是分阴分阳,阴和阳各有自己的特性:阳的一面,具有主动性、主导型,表示事物动、光明、可见、主动变化、刚性、男性、雄性等方面;阴的一面,表示事物静、阴暗、不可见、被动相从、柔性、女性、雌性等方面。这种具象思维的特点,延伸到八卦、六十四卦,体现在五行和干支理论中;由此,使得取象比类变得容易和普遍,时间、空间、物象之间通过联想,都成为如同魔方一样可以互相变通的概念,呈现出无限联系的可能和灵活性。
这种对于矛盾两方面被赋予具体性质的作法,和模拟成具体事物进行灵活转化变换的作法,是西方辩证法的矛盾概念不具备的内涵。阴阳理论为探索具体事物之间的可能联系,提供了很有用的直观、实用、具体的工具。所以,阴阳理论和古代科学紧密结合,成为科学技术不可分离的部分,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阴阳理论的性质决定了的。
古代科学中,运用阴阳理论体系最为成功和瞩目的是古代医学,即今天的中医。因为《周易》和中医都是基于阴阳概念和取象比类的方法体系,所以有“医易同源”的说法。其次,还有物候、天文、数学、音律、建筑、物理、化学、生物等等,都运用了阴阳学说。
阴阳概念带有原始思维的特点,充分发展了带有朴素系统论性质的象数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古代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阴阳理论的取象比类的方法,用今天的系统理论来看,所谓“象”,就是对世界本质和事物功能的一种分类方法和模拟方法。比如八卦,乾是键,坤是顺,坎是险,离是明,艮是止,兑是悦,震是动,巽是入,同时他们可以代表具有这些性质的事物,或者形象相似的事物,这些象联系起来又可以表示更加复杂的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把事物的功能抽象为系统的性质,事物的联系被抽象为系统模式内部的联系,因而可以不受具体事物及其尚不确定的因果联系的局限,大幅度扩展了对事物关系进行描述和模拟的空间,把反映事物的未知联系,变成了用模型进行模拟的探索,充分发挥了象数模式创造性发掘事物关系的潜能。
原始思维的功能抽象性和具象性,在中国传统阴阳理论里,被赋予了高度系统和精致的理论描述,不得不说是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观。阴阳理论及其延伸学说,在科学尚不发达,关于具体事物的科学知识、信息十分缺乏的情况下,为人们更多更深地认识和推测事物及其发展,提供了一种创造性地系统整体把握事物关系的工具,这在古代显得难能可贵。
阴阳概念和理论是古人经验性的认识,是长期活动中形成的对万物存在和变化的基本原理的感知和总结。阴阳概念包含科学的系统思想成分和方法,表现和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思维的主要特色。
这种在信息和知识缺乏的情况下,运用系统思考的智慧,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今天谦虚地看待我们自己,发现真正面对的知识疆域有几乎无限远的边界,向内,有我们的大脑机能,向外,有关于宇宙整体的认识,透视这些领域并取得完整知识似乎遥遥无期。
一定意义上,我们的科学知识还十分缺乏,仍然处于新的“原始时期”,增进对世界认识的一个可取的方向,应当是在两个方向上展开的:基于分析方法,发展具体科学;基于系统科学,发展功能系统理论,而在后一方面,古代阴阳理论的模型建构方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现代哲学发展,随着它的知识被各种学科瓜分,似乎无事可做。其实,在探索未知,为科学和人类经验提供新思考、新可能性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发展功能系统方面的概括思维能力,可能是哲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阴阳概念和理论仍然有它的生命力和价值,有待进一步探索。
阴阳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是古人对自然界事物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认识的范畴。我读中山医六年医本科,后在汕头第六期西中班学习中医一年,在天津进修中西医结合一年,认识到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是古代朴素唯物,自然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即以阴阳对立统一,消长与转化的观点,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概括医学领域的一系列问题。
1.解剖方面,归纳人体脏腑的阴阳属性:例如“内有阴阳,外也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2.生理方面:“阴者藏精,阳者,卫外而固”。说明阴代表物质的储存,是阳气能量的来源;阳代表功能活动,卫外而固守阴精。
3.病理方面:“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等。
4.在诊断方面:把阳症与阴症作为总的鉴别要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辨别阴阳。”
5.治疗方面:确定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相对平衡的原则,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等。
6此外,在药物的性能,针灸的手法等,也有相应的阴阳属性。
临床上,须注意证之阴阳与治之阴阳的关系。但它只是朴素的唯物观。
在今天,必须以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它批判地接受。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对阴阳学说的一点体会,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