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道家的阴阳是关于大道的理解,是一种哲学思想。
儒家的阴阳是为了解释自家思想导向,是一种应用方法。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
《道德经》道篇开篇就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孔子在写《易传》,用阴阳的区分来解释儒家的思想导向。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汉代以董仲舒为首的儒生以天人感应解释儒学。说白了就是在儒家思想中掺入迷信。尤其是今文学派的演绎,将儒家逐渐神话。在此时阴阳融入儒学主要是将孔子等神话的作用。
到了宋代理学家又将阴阳五行融入儒学。以此来解释宇宙人伦道德。
儒家与道家思想大同小异。却也有些区别。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对阴阳的态度。
道家认为柔胜刚,弱胜强,阴胜阳。
儒家看中阴阳平衡。
老子曰:柔弱胜刚强。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荀子对老子的批判一针见血,精辟至极老子知于屈,不知申。
老子发现柔弱可以胜刚强,是哲学领域的一大创举。但将其作为普遍规矩,就以偏概全了。
乾卦为纯阳之卦。孔子赋予其自强的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屈!
由于过于重视阴柔。道家的人生观没有儒家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