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医基础的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的哲学基础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472 更新时间:2024/2/25 15:05:20

现代中医有三个哲学观(相似分形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中医学理论体系约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代表化进步和科学发展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不仅盛行于天文、地理、政治、兵法、农业、历法等多个领域,而且也渗透到医学领域,对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用以阐释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过程及疾病的原因、机理、诊断、防治等,成为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帮助中医学构筑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而中医学对人体的形态和生命现象的观察和认识,又是古代哲学思想与方法萌发的土壤。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主要是在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体悟之积累的基础上,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推理而获得的认识相结合,再进一步抽象、纯化而形成。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引入中医学,构建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体系,反映了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对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等医学重大问题的理性认识过程和方法的总和。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古代的哲学思想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其较高层次;观物取象、外揣、类比、演绎等较具体的方法,是其较低层次。较低层次的思维方法一般都由较高层次者所涵括,因而本章将重点介绍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并从中概括出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而将一些具体的思维方法融入其中来阐述。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它滥觞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同化。由于先秦至两汉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时期,故此时盛行的精气学说必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影响。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医学是确有区别的。为了便于正确认识精与气的古代哲学概念与中医学内涵,暂将其分开叙述。一精的基本概念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精气,首见于《周易系辞上》与《管子》,在《吕氏春秋》、《淮南子》及《论衡》中也有所记叙。《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认为宇宙万物由精气构成。《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曰精。”认为精即精微的、能够运动变化的气。《淮南子》称气为精,认为精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精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共同物质基础。上述各家,皆认为精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因而与气的内涵是同一的。《淮南子》又把精(或气)分为精气与烦气两类,如《淮南子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人类禀受精气而生,动物类禀受烦气而成,故人与动物不仅形体有异,而且人的精神、情感、智慧也为动物所不及。《论衡》认为精气是元气的最精微的部分,是构成人体及其道德精神的精微之气。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古人在观察自然界万物的发生与成长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界万物由水中或土地中产生,并依靠水、地的滋养、培育而成长与变化,因而把水、地并列而视为万物生成之本原。如《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又说:“水者,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自然界的水即天地之精,万物赖以生长发育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说”的基础上引申出“精”的概念,嬗变为精为万物之原。人类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成,亦可说成是水凝聚而成。如《管子水地》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水,即精,凝停相合而为人。中医学有关精的认识,对哲学中精气概念的形成亦有重要的发作用。如《周易系辞下》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把本为医学中男女两性之生殖之精相结合形成胚胎之论,进一步推理为雌雄两性之精相结合而生成万物,进而再引申为天地阴阳精气相合而万物化生。如此把具体的生殖之精抽象为无形可见的天地精气。精气的概念虽源于“水地说”,但水、地皆为有形物质,人体内的精也属有形之物,都与“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的基本假设相违背,故皆难成为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周易》与《管子》把精的概念抽象为无形而动的极细微物质。《内经》亦认为精是充塞于太虚(宇宙)之中的极细微物质,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如此将精气的概念规定为存在于宇宙之中无形而动的极其精微的客观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从而与气的概念同一,汇流于气学范畴中,发展为“气一元论”。中医望诊,主要是对病人从全身或局部的、以及排出物观察,诊断病情的方法,尤其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望神中医认为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形神兼备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它通过目光神态、面部表情、形体动作、语言气息、反应能力等表现出来。望神要分清得神与失神、假神。1.得神:病人目光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晰、神志清楚、呼吸调均、肌肉润泽、大小便控制自如。说明病人脏腑功能不衰,即使有病也会预后良好。2.失神:病人目光迟钝、无光彩、瞳仁呆滞、面色晦暗、呼吸异常、肌肉消损、反应迟钝、甚至神志昏迷、或突然昏倒。说明病人脏腑功能衰败,病情重,预后不良。3.假神:病人突然精神转好,颧红、两眼突然有光,但眼球呆滞不灵活,食欲增加。这是垂危病人将要死亡的表现。望面色正常人的面色红润光泽,表现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旺盛。病人的面色由于疾病的原因可使皮肤发生异常变化,称为“病色”,病色一般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小儿惊风和肝病。表明经脉瘀阻、气血不通。2.红赤:主热证。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的表现。当人体热盛时,血液运行加快,面红赤。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慢性病中出现两颧嫩红,常有低热、自己感觉发热则属虚热证。久病病人,面色苍白时红时消,属真寒假热危重证。3.黄色:主湿证、虚证。面色淡黄无光泽是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所致。面色黄如桔皮,眼白发黄为湿证。面色黄而消瘦者,多见于胃病虚热;黄而色淡者属胃病虚寒。4.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虚寒证面色白而浮肿。血虚证面白而消瘦。这是由于气血不足不能养荣机体的表现。面色突然苍白、出汗量多、四肢是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的急症。面部白斑或白点常见于肠道寄生虫的病人。5.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瘀血证、水饮证。寒证、痛证、瘀血证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血行不畅,故面呈黑色。眼眶周围发黑为痰饮证。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中国哲学概念“阴阳”是不是就是西方人现在所说的“量子”?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哲学概念中的阴阳是对立的,也是相互依存的,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阴阳是万物生化之源。与西方的量子好像没什么关系。不是。阴阳是形而上纯粹的思想概念,“量子”好像是现实世界具有波粒二相性的最小能量物理单位。俺们不能把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识”当成哲学意义上的“意识”,也不能把哲学意义上的“唯心”理解

  • 哲学和逻辑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你的提问;简单的回答你这个的问题:哲学研究有两个最根本的核心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根本而言,我们如何进行认识?”我们也可以抽象的认为:哲学是研究事物的基本规律。而“逻辑”本身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客观规律。因此,“逻辑”同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张延(亚里士多德的肖像

  • 什么是哲学思辩?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要认清哲学到底研究的主题与目的是什么,或者说哲学研究的本质是什么?那么,我们才能认知哲学、研究哲学,以及我们在研究哲学过程中针对哲学研究的主题与目的,在其客观与主观的思辨中进行辩证统一的判断,真理性地给出宇宙本体的“性”与宇宙万物的“生”及其宇宙万物的普遍之性与普遍行为之原则,这一客观存在的“第

  • 哲学和中国从古至今的“道”有什么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说他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是对生命的态度;“俭”是对生活的态度;“不敢为天下先”是对慈和俭的行为注释。对生命的包容,对生活的节俭表达的是什么?是德的形式!不敢为天下先表达的又是什么?是德的实践!德是什么?是不超过生命的所需。能守住这个空间是生命的自由,能守住这个得放弃生命之外的东

  • 《黄帝内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说穿了就是治病的古书~~~但《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望采纳!《黄帝内经》主要内容:《黄帝内经》讲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

  • 阴阳学说对内经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阴阳思想对中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中医领域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秉承阴阳家“四时之序”旨意到注重阴阳“对立、平衡”观念的演变。在《黄帝内经》中有很多顺应“四时之序”的重要内容,如: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

  • 何为“哲学”?黑格尔评价孔子不是哲学家、中国没有哲学等言论你怎么看?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是的,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哲学思维必须要选择实践课题、也就是可以实施、应用的理论。如同建筑工程一样,光画了个美丽蓝图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结构图、施工图,还要做出实物模型来…;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要说清楚这工程为谁修建的?建设过程中工人有饭吃、有衣穿、生命安全有保障吗?如果这工程修好后不是所

  • 《黄帝内经》在医学发展史上有什么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在神话时代的神农氏时期,当时的人们没有多少东西可吃,靠捋草籽、采野果、猎鸟兽维持生活。有时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中了毒,重时就被毒死。人们得了病,不知道对症下药,只能遭受病痛的折磨。神农氏为这事很犯愁,决心尝百草,定药性,为大家消灾祛病。神农氏为疗救民疾,他尊当时名震天下的医生岐伯为老师,称其为“天师”

  • 救命~~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意识的定义、产生、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和《道德经》(一)、老子其人、其书生卒年不可考,籍贯有楚国岩县(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陈国相人、宋国相人三说。书《道德经》,帛书是《德道经》。西汉时,黄老之学曾是统治思想,东汉时为老子建庙祭祀,三国南北朝时被奉为道教始祖,唐朝时被奉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元朝时道教盛行,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哲

  •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