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他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是对生命的态度;“俭”是对生活的态度;“不敢为天下先”是对慈和俭的行为注释。
对生命的包容,对生活的节俭表达的是什么?是德的形式!
不敢为天下先表达的又是什么?是德的实践!
德是什么?是不超过生命的所需。能守住这个空间是生命的自由,能守住这个得放弃生命之外的东西,生命之外的东西是所谓人生的价值。价值是无限的社会意识,相对而言德是有限的社会意识。
道要求人生活在有限社会意识里,而不是所谓的自然之道。因为,德是人的社会意识与自然之道最好的对接。它超越了自然也超越了社会,超越自然才能成为人,超越社会就回归到生命的本质。
所以,传统的道探究的是人对生命的回归。哲学探究的则是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之间的二元关系。
在公元前两千年与一千年之间,正当中国原始公社制度崩溃的时候,出现了自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古代中国人认为万物皆由五行一一金、木、水、火、土构成,而五行的共同基础则是类似空气或以太的物质实体一一气。以后出现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即关于万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学说,这些原始的唯物主义思想就成了严整的哲学体系的基础。传说老子的哲学学派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和5世纪之间。道一学派反对贵族的专横。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老子的基本思想是:自然界和人类的生活都循着一定的途径一一道一一演进,不受任何超自然力量的干预。根据道(规律),世界上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万物在变化的过程中必然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老子说,在无限的变化过程中,新生的东西从来都战旧的东西。同时他认为人不应当干预事物发展的自然过程。老子号召人们走向消极,导人们不要前进,而要恢复原始的生活方式。老子的学说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全部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历史上却起了重大的作用。老子的主要功绩在于他用自然的“道”与“天命”对立,臆测出作为现实本身的实质的世界普遍规律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