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思想对中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中医领域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秉承阴阳家“四时之序”旨意到注重阴阳“对立、平衡”观念的演变。在《黄帝内经》中有很多顺应“四时之序”的重要内容,如: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说:“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受四时之序、阴阳轮转观念的影响,在针灸、诊脉中都形成了“四时脉法”和以“四时”为理论依据的针刺方法。如果对于早期的“阴阳家”没有一定的了解,就很难理解这些诊断、治疗方法的立意了。例如后世的脉学理论将“浮脉”(即:取之有余,按之不足)作为病在“表”的征象,但在《黄帝内经》中这却是作为春季的正常脉象;后世的针灸学根据疾病的症状决定深刺或浅刺,而在秦汉时期却主张依季节而定等等。这些都说明后世的中医基本上扬弃了这类内容,仅仅在养生学方面继承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思想。
这是一门及其深奥的学问,古今中外没有几个人能弄明白,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