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墨子的详细简介

墨子的详细简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317 更新时间:2024/1/24 12:47:42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一、墨子简介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俗称鲁班)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一个学派,并列“显学”。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编辑本段]二、姓名考证历史学界至今无法确定墨子的真实姓名,有以下各种说法:1.墨子姓墨名翟最传统,最为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是,墨子姓墨名翟。《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内都如是称。《元和姓纂》明确说墨子乃孤竹君之后,本墨胎民,改为墨氏。而《新唐书艺文志》也沿用这种说法。另外,在《孟子》中也提到墨子名墨翟(与杨朱并提)尊称为墨子。2.墨子姓翟名乌南齐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则称墨翟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琅环记》[2]也附和此说,并认为墨子姓翟名乌。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树屋书影》更具体地提出:“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认为他姓翟,并将姓转成名;而“墨”是一种学派。晚清学者江琼所著的《读子卮言》承袭周亮工的说法,并进一步说明,以为古代确实有“翟”这姓氏,但无“墨”姓,而且战国诸子中儒、道、名、法、阴阳、纵横、杂、农、小说等,都没以姓作为学派名,因此墨应该是学派的名称。3.墨翟为“貊狄”或“蛮狄”之音转,非姓名近代学者胡怀琛有研究墨子,在其所撰《墨翟为印度人辨》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蛮狄”之音转,是用来称一个不知姓名的外国人。4.墨为古代刑名之一近代学者钱穆的《墨子传略》从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开研究,认为古人犯轻刑,则罚作奴隶苦工,故名墨为刑徒,实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为极。墨子和弟子们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样,就被称为墨了。而历史上西汉淮南王英布遭黥刑后称为黥布,也是一证。而翟确实是名,因《墨子》和《吕氏春秋》记载墨翟,往往称“翟”。虽说墨子的姓名不可考,但他长得黑却是真的。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掺杂有儒家的理论,应当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著,实际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珍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墨子弟子们辑录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与秦相近,是战国时期秦国墨者所作,这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重要资料。《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编辑本段]三、墨子故里墨子生于何处,现有书籍并无明确记载,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此外,山东大学教授,墨学研究专家张知寒教授考证为墨子是山东滕州人。宋人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据此有学者称其为宋人。此说一直流行到清代。楚人说清代毕沅注《墨子》时,据《吕氏春秋》高诱之注,并参照墨子诸多与鲁阳文君的对话,推定其为鲁阳人,即楚人。楚国人说历史上较早提出墨子是鲁阳人的,应该是清代的毕沅,他在写《墨子》注释的时候,引用了《吕氏春秋》高诱之的注,并参照墨子诸多与鲁阳文君的对话,推定其为鲁阳人,即楚人。但是这种说法,遭到了不少学者的批判,后来梁超也曾经驳斥了所谓的楚人说。“当时我记得梁启超是引用了《墨子贵义》中的说法来驳斥‘楚人说’的,在《墨子贵义》中曾有记载说:‘墨子南游于楚。’我们可以来假设一下,如果墨子是生于楚国的鲁阳,那么他就不是去游老家,而应该是‘南归于楚’。”周立升告诉记者说,按照墨子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不会把游与归的含义弄混的。此外对于宋人说,梁启超也在《墨子学案》中加以驳斥,他引用《墨子公输》中关于墨子“归而过宋”的说法,力证墨子也非宋人。。《史学月刊》1993年01期刊登的《再论墨子是河南鲁山人答张振衡、徐治邦先生》里,我们看到这样的解释:墨子原本是鲁阳人,不是鲁国人,在清毕沅、武亿以前,没有一个人真正考证过墨子里籍,没有一个人指出墨子是何方人氏,墨子为鲁阳人,是毕沅和武亿实地考察以後的结论。鲁国人说当代著名墨学研究学者张知寒在《墨子原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论文中进一步考证,墨子出生地应为滕州。其主要依据:学术界关于墨子故里的说法很多,比如说宋人说、鲁人说或齐人说等等,虽然说法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说法,就是说墨子是出生于小邾国。鉴于这一现象的发现,就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小邾国身上。”小邾国,古又称为国,据史料记载,该国国力弱小,因此一度沦为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的附属国,春秋早期和中期,小邾国是宋国的附属国,因此,有人认为墨子应该是宋国人,。而到了春秋末年,小邾国又被鲁国所取,于是后来有学者称,墨子应该为鲁国人;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强大又迫使小邾国的国君向齐国低头献表,所谓的“齐人说”也因此流传于学界。“虽然历经了多个诸侯大国的统治,但是小邾国的位置却始终不变,就在滕州附近。而我国历朝历代的史料中,也皆认可小邾国在滕州附近。经过张知寒多年来的考证,最终证明了墨子为滕州人,是生于小邾国一个名叫“滥”的地方。而这一说法随后被他提交到了墨学国际研讨会上,大部分学者也认可了这种说法。在《墨子贵义》中曾有记载说:‘墨子南游于楚。’我们可以来假设一下,如果墨子是生于楚国的鲁阳,那么他就不是去游老家,而应该是‘南归于楚’。”周立升告诉记者说,按照墨子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不会把游与归的含义弄混的。此外对于宋人说,梁启超也在《墨子学案》中加以驳斥,他引用《墨子公输》中关于墨子“归而过宋”的说法,力证墨子也非宋人。“其实现在的说法很多,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倾向于滕州说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墨子、孔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孟子”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墨子主张: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孔子主张: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2)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逐步改良政治3)保守部分: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克己

  • 墨家思想主张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兼爱”是指不分阶级差别的爱,即平等。“非攻”是指反对不义战争。“尚贤”是指任人唯贤,反对奴隶主贵族的任人唯亲。“节用”是指反对奢靡,提倡节俭。“节葬”是指反对厚葬,提倡薄葬。“非乐”是指反对繁饰礼乐。“非命”是指否定天命。“天志”是指以上天的意志为法令。“明鬼”是指承认鬼神的存在

  • 你对庄子思想有哪些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278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一帮子文人知识分子,在文化思想的舞台上,展开了空前的大争论,各树旗帜、各建流派、各自发出对于思想文化的不同声音。这就是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韩非、李斯、商鞅为代表的法家。当然,还有以孙武、孙膑为

  • 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谈谈对科学技术两面性的看法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1.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该群体的道德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现象、违背伦理道德但又不违背法律等一些不好的社会现象时,可能我们中间的一些大学生就不再坚持自己心中的优良道德价值标准,也可能会做出一些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事情,甚至还会做出一些违法的事

  • (最好是古文)有没有关于辩证地看问题、事物两面性的名言警句?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1、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万事万物有他的两面性。【出处】《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释义:遭遇灾祸,福禄倚靠着;得到福禄,灾祸潜伏着。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

  • 用哲学的角度来说为什么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事物运动发展是矛盾运动的结果,所以事物总具有两面性,既对立又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具守恒性,即运动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其具体形式则是多样的并且互相转化,在转化中运动总量不变。所谓对立,是指矛盾

  • ”物生有两,相反相成“的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简单说,就是强调事物之间的矛盾与统一性,和事物间相互转化,辩证运动的意思。比如说,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说,为什么到三就生万物了。淮南子是解释为三是阴阳的和合。但你可以这样想,一为奇数,二为偶数,它们之间是不是有奇偶的对立性呢,但他们又都是数呀,而且经过想合又成了三,使得三具有了超

  •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主张和主要思想是什么,他的名言警句有哪些,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是朴素的辨证法。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虽然他的作品中存在许多时代的局限。但是这部流传两千多年的《道德经》,的确是跨时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这部作品会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有人曾统计,道德经是仅次于基督教《圣经》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一部作品。圣经是传教士主

  • 医学和道德都是相辅相成的?道德高者一定也是医法医术高明者?一定通晓宇宙五行,天地阴阳?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阴阳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富哲学味道的理论构想,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称它是“古代中国人能够构想的原终原理”。阴阳、五行与气等学说相互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些观念也是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基本要素。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论六家要旨”把阴阳家列为六家之首,可见阴阳家的重要地位了。阴阳与

  • 列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主张空、静、无为,独立处世,善于修身养性。《列子》,道家著作,八卷,相传为列子所撰,约成书于晋太康二年后。列子,名御寇,战国时代郑国人,主张空、静、无为,独立处世,善于修身养性。《列子》内容形式多为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和神话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并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以《天瑞》、《力命》、《杨朱》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