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论述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哲学主张的基本内容及其时代意义

论述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哲学主张的基本内容及其时代意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213 更新时间:2024/2/25 15:10:31

儒家思想的时代意义。一是知识改变命运。儒家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如今并不过时。知识改变命运不是学历改变命运,不坚持学习的人没有一人能保证持续成功。张艺谋早年在陕西西安某纺织厂当工人,年近30才到北京电影学院就读学摄影,从此改变了命运。无数底层大众通过上大学改变了命运,如今虽然大学普及,但坚持学习,持续学习,有一技之长,同样能改变命运,怕的是吃不了苦,坚持不下来。有人说,这孩子头脑好使,就是不用功,所以学习不好,其实能用功、能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没有坚持再聪明也是无用,坚持学习就是一种能力。知识改变命运,是指持续不断地学习知识能改变命运,我一直这么认为,如果没有改变,说明学的还不够,方法还不对,知识还没有融会贯通。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何特色

教育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过程,教育的内容是适应现代人的发展,教育的方法永远都在更新与变革之中,这是勿庸置疑的。虽然教育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并不长,但中国的教育实践已有丰富的经验,教育哲学思想称得上是源远流长。我们今天追求理想的教育,渴望“诗意地栖居”,倡导“最优化的教学”(巴班斯基),提倡人本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些差不多都可以从远至先秦的诸子百家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的雏形。而这些历经久远至今仍熠熠生辉的思想,仍在给当代的教育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诸多深刻的重要的示。一、“天人合一”中的人性化思想古代的教育思想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的“天”是宇宙最高的抽象本体,同时又是一切价值的源头。从天与人的关系到人与教育的关系,《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阐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几句非常清晰地勾勒出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脉络。“人者天地之心也。”(《礼记·礼运》)人要做到“尽心”与“知性”,这样才能达到天人浑然一体的最高境界。传统教育注重德育问题,关注人的内心。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发展成一种以“内省”和“反身”为特征的心性修养理论。到了宋明儒家那里,“知性”与“天理”又成为理学家们身心性命之学的指导思想。王守仁说:“必欲此心纯乎天理”。就是极端重视本心的作用。尽管传统教育思想缺乏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比如现今教育所主张的“人化”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思想中或隐或显地贯穿始终。从外在的规范向人心的心灵深处探寻意义,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存在价值。注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是传统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二、“开拓胸次”、“圣者气象”的教育境界。传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圣贤之人。这种人既能克己复礼,独善其身,又能推己及人,兼济天下。中国的思想家和道德家们大多以“圣人”的后继者自许,道德培养也因此成为古代教育的核心和宗旨。《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韩愈以“道统”的继承者自命,宋明理学家们向往的是“孔颜乐处”,“处处表现圣者气象”。他们也都着重培养气节和操守,主张发奋立志与自我节制的结合,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抱负自我砥砺。这种教育的理想目标经常和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但前者又有着更高的思想境界。总的说来,《大学》中提出的“三纲”和“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论体系,是对儒家传统政教关系的极为精练的阐明。古人讲“修己安人”,又要“内圣外王”,“修己”之后是要“安人”,“安人”即是为“外王”,从自身做起,将“八目”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内圣外王”。这其中也包含着儒家知识分子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三、因材施教,“不愤不启”的教学方法。古代的教育家们是深谙现今我们所说的教育心理哲学的,例如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孔子最早提倡因材施教,他要求对学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为政》),根据学生的才能的高低进行教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在他看来,每个人的智力、性格都存在着差异,教育应以学生的不同的才能和特长作为依据。《论语》中子张、子路、子夏、子贡、仲弓都曾向孔子“问政”,孔子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个性予以解答,表现出对不同个性的宽容和尊重。孟子也非常强调因材施教,强调教学方式的变化。庄子则主张顺其自然,“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在他看来各扬其长各避其短,才能终得其所。如何教导学生呢?《论语·述而》中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中国最早的教学理论专著《学记》中也认为:“君子之教,喻也。”教师应“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也就是说教师应当积极引导,以开导代替“牵”、“抑”的教学方法。师友间甚至可以相互质疑问难,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四、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学习是“修齐治平”的基础,只有重视自身的修养,才能够造就理想人格,实现“内圣外王”的最高理想。传统儒学重在培养治世“贤才”,在教学内容上实行“四教”(文、行、忠、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又提倡循序渐进、专心致志、虚心涵泳、居获持志等等学习方法和态度。例如学思结合,学思并重的问题。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礼记·中庸》把孔子学思并重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五个学习步骤,充分肯定了其中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孟子强调“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而朱熹又进一步发展了《札记》中的观点。到了王夫之那里,则认为“学愈博则思愈远”。这些对学思关系的精辟总结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有着重要启发性的。“知”和“思”的同时还要“习”与“行”,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行”、荀子说:“知这不若行之“,朱熹主张“力行”、“知行相须互发”,王守仁主张“事上磨练”,王夫之“知行相资以为用”,颜元倡导“习行教学法”。虽然在知与行的先后、难易问题各有己见,但都注重“行”在为人与治学方面的重要性。又例如如何处理“广博与专精”的关系,孔子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韩愈在《进学解》中一方面强调博学,另一方面又主张“提要钩玄”。由博返约,以约驭博,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本期所选的几段教育文字都涉及到这个问题。传统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其善于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善于启发学生甚至教者的性情与智慧。在当代的教育中,如何发扬那种生生不息的主体精神,开拓创新,穷通变易,使我们“更诗意地栖居”,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孔子:“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孔子曾经提出过不少至今仍然具有教育意义的人本思想。例如他认为以仁为本,仁者爱人;人各有所长,用人就要用人之长;德才兼举,大度宽容。除此以外,他关于教育的论述范围还是十分广的,例如闻韶乐而“三月不食肉味”,主张“君子习六艺”等等,这些都是美育与艺术教育的范畴。孔子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和特长都很了解。并且要求学生将学和思、学和行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注重启发式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也”。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二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其三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关于学习的方法,他则认为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董仲舒:“必仁且智”、“美道慎行”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广川人。董仲舒生活在大一统的汉初时期。他以举贤良对策(“天人三策”)为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教政策奠定了基础,发展了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一时声名显赫,“为群儒首”(《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教育心理思想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建构而成的。他把人性划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被后世公认为性三品论的“始作俑者”。并且认为圣人之性不须教,斗筲之性无法教,中民之性应当教。最后一点是董仲舒重视教育的核心思想。性与教相结合,只有“继天而成于外”(《深察名号》),才能培养出善性这块“合金”来。董仲舒把德育过程分为知、情、意、行四个阶段或环节。提倡“必仁且智”、“安人正我”、“重志贵意”等等。特别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提出“事在强勉”,强勉努力才能修行成才。他的仁智统一论、“爱人”与“正己”论,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有实践价值,与现代认知学派的德育统一论有不少相合的地方,至今仍熠熠发光。朱熹:“格物致之”、“居敬持志”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出生于福建。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朱熹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兼取佛、道观点,并叹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构建了一个“致广大,极精微,综罗百代”的集大成的学术思想体系。他把“理”作为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而“理”无所不在,“万物皆有理”。他从理气论出发,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在道德修养上,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天理胜则人欲退。他还继承了孔子“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的教育目标,提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明人伦”。并且以“正心修身”为教育方法,以“圣人之德”或“贤人之学”为培养目标,以“修齐治平”作为士人阶层的最高理想。朱熹四十余年从事教育和著述,注意用自己的哲学思想指导教育实践,并总结出一套教学方法和原则。他认为学习是一个贯通和积累的过程,需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而贯穿其中的又有若干条原则。在他去世后不久,其门人编成《朱子读书法》一书,用六句话对朱熹主张的学习原则加以概括,分别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朱熹是封建社会后期期最有影响的一位教育家。《四书集注》成为元明清朝代读书人的必读书;《朱子家训》成为南宋以后家族文化教育的典范。从南宋以来七八百年,中国教育可以说受朱子的影响最为深远。王守仁:“知行合一”、“各得其心”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是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有和教育家。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和“心即理”的学术思想,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提出了“知行合一并进”的观点。以知为行,知而必行,行而后知,其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认识和道德修养思想成分。他又明确地宣称平生讲学,专在“致良知”三字。他以“良知”为人人具有的“良知自知”,是“有教无类”的理论依据。从“致良知”的中心思想出发,主张教学重在引导学者“各得其心”。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等学说作为反对朱学的精神武器,批评理学“外心以求理”,同时猛烈抨击朱熹以及当时学者那种“循章摘句”、“支离决裂”的恶劣风气,明确破除当时的迷信,独树一帜,另立体系,是时代的勇者。他所倡导的、所身体力行的,就是一条以内圣带动外王的路线,其中包含了一种道德和形而上学的复兴的要求,以及对宋代以来的理性主义潮流的一种反抗。黄宗羲:“学贵履践”、“经世致用”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明天清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主张“穷经”、“通史”、“经世致用”,对浙东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政治论著,里面提出了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改革要求,对君主专制提出了猛烈的抨击,其中专列《学校》一篇,集中阐述了他对学校的主张。首先他主张各类学校都要成为讲政议事、确定是非、监督政府的机关。主持学校的是“学官”,为使学校能够真正地履行议论国政、监督朝廷的职权,学官应有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权力。那么学官如何行使这种权力呢?黄宗羲主张天子和郡县官吏,都要接受祭酒和郡县学官的思想指导和政务监督。另外一方面,广开言路,使学校成为舆论和议政的场所,限制君权。这种力主学校议政、由学校决定是非的要求以及教学民主的思想,在当时无疑起到振聋发馈的作用。黄宗羲继承了王阳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公言之而已矣”的思想,提出了“道”与“学”都“非一家之私”。真可谓千古不刊之论。陆九渊:“切己自反”、“发明本心”陆九渊的教育思想是其“心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槐堂兴发教学开始到应天山建筑精舍讲学为止,陆九渊培养了数千名的学生。他的心学理论长期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众多学派中独树一帜,而且直接开启了明代的阳明学派。他提出“六经皆我注脚”,这就突破了宋儒通过笺注经书来表达思想的理论框框,为人们表达思想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其中蕴含的是对主体独立思考的肯定。在教育方法上,陆九渊认为必须坚持向内不向外,为己不为人的反省内求的教育方向,并以“易简”工夫作为诸种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具体的教育方法大致包括:辨志立志、改过迁善、学当知本、优游读书、师友相辅等等。他认为通过这些教育、学习和道德修养功夫之后,人方有可能成其理想的教育人格。总的说来,陆九渊的教育思想体系,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充塞宇宙之“道”“理”的客观性、实在性和普遍性,遵循其对“心即理”等命题的逻辑规定,提出了一系列与其本体论、心性论思想相互呼应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不乏真知灼见。传统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其善于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善于启发学生甚至教者的性情与智慧。在当代的教育中,如何发扬那种生生不息的主体精神,开拓创新,穷通变易,使我们“更诗意地栖居”,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那些?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

  • 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1)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反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其思想集中在《论语》中。(2)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内容是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师严而道尊等。(3)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

  • 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其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孔子特别重视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在教育内容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曲传统,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在教学上,他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

  • 老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其核心思想可以简括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是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有着朴素的唯

  •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对于“天人关系”的论述?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天”与“人”关系是人类永恒思索的大课题,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以此展开的。本文特从中国古代经典的天人关系论述入手,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人”的特殊含义和微妙的相互关系,进而阐述笔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有潜在含义和重要现代意义的观点。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研究认为,中华

  • 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是没有工业的,或者说工业是十分少的,农业是我们的主要的产业。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古人说,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所以说农业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是人生存下来的前提。A试题分析:古代发达的农学思想属于意识的范畴,并且是一种正确的意识。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了产生重要影响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 朱熹的主要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

  • 自然生态农业思潮的内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自然生态农业思潮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它与环境保护主义运动相呼应,在学术界舆论界影响甚大,但对农业生产实际行动影响不大;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西欧各种自然农业的面积约2%,所占比例极少;美国生态农场约占总场数的1%,主要集中于东北部沿海、新英格兰等适于牧草生长的温凉湿润地区,大多数是小农户、

  •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谁最早提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最早是先秦时期的老子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可以说是自然主义的萌芽,后期还有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嵇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系统阐述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家,他的《难自然好学论》完成,标志着中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诞生。

  • 西汉和唐朝前期统治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体现了一种以农业为治国的思想。对吗?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农耕文明。在中国的古代是没有今天所谓的“三农”问题的,但是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古代关于国家治理的一些思想与政策,即农业思想对于解决当今的“三农”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善待农民土地问题是治国安邦第一要务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直接关系农民生存利益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