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西汉和唐朝前期统治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体现了一种以农业为治国的思想。对吗?

西汉和唐朝前期统治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体现了一种以农业为治国的思想。对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312 更新时间:2024/2/19 8:00:19

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农耕明。在中国的古代是没有今天所谓的“三农”问题的,但是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古代关于国家治理的一些思想与政策,即农业思想对于解决当今的“三农”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善待农民土地问题是治国安邦第一要务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直接关系农民生存利益的核心所在,也是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焦点。所以,历代统治者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执政的第一要务。原始社会后期的夏代,实施土地氏族所有制,家族分种,家族氏族公社交纳公费。奴隶社会的殷代,实施国有化土地制,社会结构从氏族公社演变为农村公社,以国家名义把土地分配给各公社,公社分配给各家族使用,由家庭向国家缴纳税赋,适应了财产私有制的社会形式。封建社会的西周朝,由于册封诸侯和分级赐爵制度,土地也随权力、爵位被私人占有,形成大批的贵族地主,农民向贵族地主交纳劳动地租,并承担徭役和贡纳。总体趋势是:由公有制逐步变为私有制,由统一经营逐步变为分散经营;既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也迎合了人们对私有理念的追求。封建社会,每个朝代都对土地占有制度和土地占有形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磨合。秦朝的“名田制”、唐朝的“均田制”、北的“方田法”、南宋的“经界法”、明朝的“两田制”、清朝的“更名田”等,都是统治阶级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适当结合惠民的需求而做出的规定。二、调节生产关系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上的各代统治者,为了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时通过上层建筑的力量来调整生产关系。他们认识到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后,就把帮助农民安居乐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提出许多抚农扶农的政策法规。历史上的惠民政策与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十点:降低税赋;减轻徭役;分田予民;兴修水利;奖励耕桑;赠送农资;发放低贷;赈济灾害;传授科技;抑商兴农。三、兴修水利是抓住农业命脉之所在中国版图辽阔,自然条件也极其复杂,致命地威胁着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就是水患,于是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君主都把治水当成巩固政权、发展农业、稳定民心的重要朝政之一。众所周知的夏治水,秦始皇组织开凿汴河,冰父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是中国古代社会早期的重大水利工程。盛唐时期制定了水利灌溉法规——《水部式》,并兴修水利工程200多处。这些既是古代统治者治国方面的需要,同时也直接造福于千万人民。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思想对现代教育教学有何借鉴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先中国古代哲学应该说并不是实在意义上类似于西方哲学的。中国哲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解释世界,而是解释社会,解释世界的目的是解释社会。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老子讲无为实际上都是讲人如何生活在社会中。佛学也是如是。因此,中国文化实质上是人本位的,反映在生活中即是注重人雨人的关系。中国哲学在人际关系的描述上是完美

  •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如何继承其积极因素和发挥其现代价值?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一)因材施教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题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

  • 中国人哪些观念是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与习惯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向型气质、和谐型风格和伦理型内核,这些特征与中国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一)内向型气质与地理环境“外部封闭,内部活跃”,大漠、海洋阻隔,内部资源丰饶,无求于它国,中国人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文明和典型的内向型文化气质。这种内向型气质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中国者,天下之中也”充分反映了古

  •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有多关于农业的叙述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齐民要术》:“耕而不耢[lào](平整土地的工具),不如作暴。”。以上三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 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一、中国古代的农学思想1、农业中的所谓“三才”理论“三才”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可见“三才”理论是讲天、地、人的变化与关系的。它是战国时期比较流行的哲学观点之一,被人们运用于经济生活、政治活动和军事作战等各个方面。《吕氏春秋审时》:“夫稼

  • 依据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的了解,谈谈自己对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的认识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1.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及影响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过程:(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据说,神农氏创造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在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了牛耕

  • 我国古代发大的农学思想对我国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A本题表面看似复杂,其实题干“我国古代发达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就告诉了我们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根本不用阅读“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2)战国:秦国商鞅

  •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社会,对季节的敏感体现出中国古人怎样的世界观?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蒋述卓】首先感谢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以及《羊城晚报》提供了这么一个论坛,给我和大家一个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感谢各位听众,这么热心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今天的演讲基于我这两年在《羊城晚报》开的《诗词小札》专栏,这个栏目一共写了120篇诗词鉴赏短文,最近已结集准备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估计年底

  • “三农”的哲学依据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问题不是哲学依据吗?上面回答的是经济学把三农哲学依据很多把,要看从什么方面出发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根据国情,要大力解决三农问题.从唯物辩证法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部分和整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三农问题是国民经济这个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它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 用哲学来分析为什么农业会在基础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这话不是很对第一可以这么理解首先是人的知识体系造就了你对时间事物的看法,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站在不同地位和角度看待问题的观点是不一样的,这里没有对错之说只有看你在何种情况下你所处的立场决定的。第二时间万物都是有时间空间这两个必要和必须的要素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历史一说,古代可是重农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