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如何继承其积极因素和发挥其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如何继承其积极因素和发挥其现代价值?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3397 更新时间:2024/2/25 11:27:56

(一)因材施教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题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字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他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识要“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应当更重视行动。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三)发诱导,循序渐进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七、树立教师的典范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回答子贡的提问时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他也曾在学生面前评价自己说:“若圣与仁,则吾其敢。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也。”他为后世的教师树立了六个方面的典范: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法。诲人不倦。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就在从政的5年间,也仍然从事传授,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很差,起点较低,或屡犯错误,他也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自己。

一楼的说孔子非常详细```但是对于其它的思想教育,也是有优势之处例如老子,庄子,墨子老子的中庸思想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思想庄子墨子也各有千秋,建议你看看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籍,做到心中有底!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人哪些观念是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与习惯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向型气质、和谐型风格和伦理型内核,这些特征与中国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一)内向型气质与地理环境“外部封闭,内部活跃”,大漠、海洋阻隔,内部资源丰饶,无求于它国,中国人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文明和典型的内向型文化气质。这种内向型气质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中国者,天下之中也”充分反映了古

  •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有多关于农业的叙述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齐民要术》:“耕而不耢[lào](平整土地的工具),不如作暴。”。以上三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 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一、中国古代的农学思想1、农业中的所谓“三才”理论“三才”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可见“三才”理论是讲天、地、人的变化与关系的。它是战国时期比较流行的哲学观点之一,被人们运用于经济生活、政治活动和军事作战等各个方面。《吕氏春秋审时》:“夫稼

  • 依据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的了解,谈谈自己对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的认识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1.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及影响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过程:(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据说,神农氏创造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在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了牛耕

  • 我国古代发大的农学思想对我国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A本题表面看似复杂,其实题干“我国古代发达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就告诉了我们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根本不用阅读“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2)战国:秦国商鞅

  •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社会,对季节的敏感体现出中国古人怎样的世界观?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蒋述卓】首先感谢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以及《羊城晚报》提供了这么一个论坛,给我和大家一个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感谢各位听众,这么热心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今天的演讲基于我这两年在《羊城晚报》开的《诗词小札》专栏,这个栏目一共写了120篇诗词鉴赏短文,最近已结集准备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估计年底

  • “三农”的哲学依据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问题不是哲学依据吗?上面回答的是经济学把三农哲学依据很多把,要看从什么方面出发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根据国情,要大力解决三农问题.从唯物辩证法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部分和整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三农问题是国民经济这个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它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 用哲学来分析为什么农业会在基础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这话不是很对第一可以这么理解首先是人的知识体系造就了你对时间事物的看法,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站在不同地位和角度看待问题的观点是不一样的,这里没有对错之说只有看你在何种情况下你所处的立场决定的。第二时间万物都是有时间空间这两个必要和必须的要素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历史一说,古代可是重农轻

  • 中国文化概观 历史上的重农主义是怎样形成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重农主义观念起于什么时候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先秦时期社会的文化先秦政教文化、先秦朝聘文化、先秦生活文化、先秦感觉文化、先秦和谐文化等内容.先秦时期社会的哲学奴隶社会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哲学.始自商周时期,至秦统一中国之前.历史背景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殷商和西周是奴

  • 中国古代农业管理思想和实践对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有何借鉴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从实际出发、农机场库棚和仓储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研究制定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的指导性目录、龙头企业。土地流转给非本村(组)集体成员或村(组)集体受农户委托统一组织流转并利用集体资金改良土壤,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保护、家庭农场经营者,防止浪费农地资源。集体经济组织要积极为承包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