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思想对现代教育教学有何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对现代教育教学有何借鉴意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933 更新时间:2024/2/25 15:09:52

先中国古代哲学应该说并不是实在意义上类似于西方哲学的。中国哲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解释世界,而是解释社会,解释世界的目的是解释社会。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老子讲无为实际上都是讲人如生活在社会中。佛学也是如是。因此,中国化实质上是人本位的,反映在生活中即是注重人雨人的关系。中国哲学在人际关系的描述上是完美的,以至于历经千年仍成为人们在交际中的准则。例如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式的换位思考原则;子帅正之,孰敢不正式的以身作则原则。孔子讲礼,何谓礼,应该是社会秩序。孔子用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种关系概括社会关系,并为其制定一定的规范。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仍然是在很大程度上遵循着礼。或者这么说吧,君臣实质就是上下级关系,尽管现在上级不会像君一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下级仍然要尊重甚至是服从上级。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精髓是老子的无为。虽然有些消极,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调节心理的良方。例如讲,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以百姓为刍狗(下面忘了)意思就是说天地之所以长久,圣人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把一些事情放在心里。你把它当成事它才是事,你不把它当成事,它根本就不是事。文化具有传成性,因此古代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有很多表现。实际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只不过并非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而已。以上供参考。

《礼记·学记》中明确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意思为教育一是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二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所以,接受教育绝不是受教育者个人的事,而是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事。——识文学篇。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如何继承其积极因素和发挥其现代价值?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一)因材施教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题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

  • 中国人哪些观念是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与习惯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向型气质、和谐型风格和伦理型内核,这些特征与中国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一)内向型气质与地理环境“外部封闭,内部活跃”,大漠、海洋阻隔,内部资源丰饶,无求于它国,中国人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文明和典型的内向型文化气质。这种内向型气质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中国者,天下之中也”充分反映了古

  •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有多关于农业的叙述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齐民要术》:“耕而不耢[lào](平整土地的工具),不如作暴。”。以上三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 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一、中国古代的农学思想1、农业中的所谓“三才”理论“三才”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可见“三才”理论是讲天、地、人的变化与关系的。它是战国时期比较流行的哲学观点之一,被人们运用于经济生活、政治活动和军事作战等各个方面。《吕氏春秋审时》:“夫稼

  • 依据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的了解,谈谈自己对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的认识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1.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及影响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过程:(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据说,神农氏创造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在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了牛耕

  • 我国古代发大的农学思想对我国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A本题表面看似复杂,其实题干“我国古代发达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就告诉了我们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根本不用阅读“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2)战国:秦国商鞅

  •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社会,对季节的敏感体现出中国古人怎样的世界观?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蒋述卓】首先感谢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以及《羊城晚报》提供了这么一个论坛,给我和大家一个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感谢各位听众,这么热心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今天的演讲基于我这两年在《羊城晚报》开的《诗词小札》专栏,这个栏目一共写了120篇诗词鉴赏短文,最近已结集准备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估计年底

  • “三农”的哲学依据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问题不是哲学依据吗?上面回答的是经济学把三农哲学依据很多把,要看从什么方面出发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根据国情,要大力解决三农问题.从唯物辩证法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部分和整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三农问题是国民经济这个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它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 用哲学来分析为什么农业会在基础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这话不是很对第一可以这么理解首先是人的知识体系造就了你对时间事物的看法,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站在不同地位和角度看待问题的观点是不一样的,这里没有对错之说只有看你在何种情况下你所处的立场决定的。第二时间万物都是有时间空间这两个必要和必须的要素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历史一说,古代可是重农轻

  • 中国文化概观 历史上的重农主义是怎样形成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重农主义观念起于什么时候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先秦时期社会的文化先秦政教文化、先秦朝聘文化、先秦生活文化、先秦感觉文化、先秦和谐文化等内容.先秦时期社会的哲学奴隶社会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哲学.始自商周时期,至秦统一中国之前.历史背景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殷商和西周是奴